世界在我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诞生,长大后才知道我不是祖先。在我出生之前,人类已经有很多创造。我要去了解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阅读再阅读。
我们生长在闽北,闽北之外还有很大很大的世界,我们怎样去了解它,最有效的办法,仍然是——阅读再阅读。
建阳,是朱熹的家乡,宋慈的家乡,也是我们的家乡。
向朱熹、宋慈学什么?学名利吗?他们去世的时候都是清贫的。
朱熹的学说在当时定为“伪学”,《宋史》里也没有宋慈传。
我们要学习他们生命中的担当,珍惜读书时光,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
中国最有名的一位阅读者是孔子。他也是中国第一教师。
2009年11月,我到巴黎出席首届中法文学论坛,曾在巴黎狄德罗大学孔子学院介绍孔子,我用六个字先介绍孔子的成长:好学、勤思、力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好学有两层意思,好比学重要。古希腊哲学家讲了两个层次:智与爱智。孔子讲了三个层次:学、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关于勤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学而善于思考,就可能产生出新的识见。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思考的基础,只有学且思,才会有自己的见解。
再说力行。孔子34岁,千里迢迢去洛阳访问周朝制度和民风民俗。见到了老子。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曾说,从孔子的“现世智慧”和老子的“出世思想”,均可见“孔子对于这个社会的过去每怀敬意,而老子则转身离开了它。”孔子对周代不止是“每怀敬意”,而是试图复兴它,由此开始了他的力行。
好学,可以得到他人的知识。
勤思,可以产生自己的知识。
力行,得到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你的能力,你的才华。
知识可以从书本和头脑中来,人的能力从实践中产生。
一个人要想成才,做到“好学、勤思、力行”这六字就够了。但是,做到这六个字,只能成才,不一定能成人。要想成人,还必须再加一个字:仁。
孔子讲的“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人生哲学,是人本身的成长历程和人的本质属性,包含着人的神圣权利和义务,是社会公理的基础。
孔子的影响及于后人,孟子持“性善说”,还提出“良知”的概念,把从外部世界得来的学问看作是知识,把从内心,即人的善良本性中发现出来的认识称“良知”。从孔子到孟子,约略构成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学说的思想体系。
如果说佛家讲与世无争,道家讲无为而治,那孔子代表的儒家则更关怀天下众人的安危。所以后世的朱熹选择了弘扬儒学。
朱熹是又一个优秀的阅读者,被称为朱子。他弘扬孔子学说,最重要的成就是《四书章句集注》。由此开启了“四书”时代。
“好学勤思力行”和“仁”共七个字,我把它称为“成才成人七字经”。
人生未必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可以赢在转折点上。这个转折点往往就在你懂得阅读真正立志的时候。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的理想、志向、信仰,这些从哪里来?从阅读和见识上来。
记得我十五岁半,在建阳将口公社胡巷大队插队。我庆幸自己那时读了普希金的诗,托尔斯泰、契科夫的小说,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那遥远的青年男女的人生,那么奇妙地让我对乡村的树林、林中的小路、金黄的落叶,以及河边的草地与波光粼粼的湖面,都有了亲切的感觉。我懂得了祖国、人类、正义、善良、毅力、顽强、克服困难……所有这些,都比知识更重要!
假如我没有读过那些陶冶心灵,激励精神的书籍,我在乡村看到的泥泞就是泥泞,破屋就是破屋……但是,阅读让它们变得不一样了。在我插队乡村当农民的日子里,那些书中令人感佩的人物, 一直都与我相伴。我懂了,生活的意义不是懂得人间有艰难和痛苦,而是要学会战胜艰难和痛苦。
一个没有阅读的人生,不会有绚丽的青春;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会有智慧的教育;一个没有阅读的民族,不会有远大的前途。
人生该有两次出生:第一次是父母把我们生出来;第二次就要靠自己把自己生出来。
我想跟大家分享人生成长的“四大工程”:一是为人生立一个志向;二是认真是一种能力;三是请记住综合能力;四是请重视你的精神。
最后,请记住这几句话:学习就是捷径;会学比学会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