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注》
《论语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经过40余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其注释以程氏之学为主,兼采时人之说,承袭、增损改易汉唐古注,通经以求理。《论语集注》既重探求经文之本义,又重义理阐发,将训诂学与义理学熔为一炉,避免了对经文的穿凿附会,使其阐发之义理建立在对经义的解释上,成为《论语》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本书内容为(宋)朱熹撰《论语集注》十卷本,据国家图书馆藏宋嘉定十年(1217)当涂郡斋刻本影印出版。精校精刻,字大行疏。具体出版采用全彩仿真形式影印,保留底本的真实面貌,包括残留的水印、虫蛀、折痕等痕迹,可谓“下真迹一等”,能够作为古籍版本鉴定的依据;还可将存藏在国家图书馆的原版文物,化身千百,扩大古籍善本的流通,促进其传播和利用。
该刻本具有宋本雕刻、书写的独特艺术风格;刻板刀法也是研究篆刻史的宝贵资料。全彩影印的方式还原了宋刻本在字体、装帧、版式设计、墨色使用、纸张等方面的信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月23日下午,专家学者们相聚建阳区寒泉精舍,参加影印本《论语集注》新书分享会。
《论语集注》是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朱子四书学的核心内容。寒泉精舍则是朱熹最早创立的一所书院,乾道六年(1170),朱熹葬母于寒泉坞,于墓侧建精舍,著述守孝,此后,又在云谷山巅建晦庵草堂,讲学论道、著书立说,先后完成《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义》《近思录》《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理学著作,构建起规模宏大的朱子理学大厦。
“《论语》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传承和弘扬了儒家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学者研究和借鉴的重要依据。同时,《论语》也提供了人际关系、道德修养、政治治理等方面的启示,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博导朱杰人对《论语集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清代学者言:天不生朱子,仲尼如长夜。儒家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要从了解孔子开始,而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儒家的思想,没有捷径可走,就是好好地读懂《论语》,如果你跳过了朱子的注,你读不懂孔子,也理解不了孔子。”
作为四书之一,《论语集注》在漫长的古代,一直都得到不断再版刊印,成果丰硕。刘鹏在现场为大家分享了《理论与集注》,拉进历史的时空,让在场嘉宾更好地感悟朱子理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次的影印本是南宋嘉定10年当涂俊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当时我十分好奇这个版本和其他的版本有什么差别,当我亲眼见到的时候,便了然了,它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蓝色封面装订的古书,它是由四个楠木匣装着的,每一个楠木匣里有上下各一个夹板,木匣之上有一个可以横推的盖子,可以像一扇门一样将它关上,十分的精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古代文学博士、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刘鹏通过自身经历向在场嘉宾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论语集注》影印底本的精美,并道出此版的难能可贵之处,“影印版能保留图书原始信息的完整性,这次修订的版面非常的新,没有任何模糊的版面,也没有混乱之处,对后世更加全面了解朱子学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线装书局出版的影印本《论语集注》底本采用的当涂郡斋本,是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此版本为首次发行。线装书局古籍出版部主任刘为礼与现场来宾分享《论语集注》影印的意义与其独到见解。
“中华五千年文明,主要是通过书籍这一载体传承下来的。宋版古籍善本影印版的出版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古代纸质脆弱、保存环境恶劣等原因,许多宋版古籍善本已经面临着不可挽回的破损和消失。而通过影印版的制作与出版,可以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保存与传承,让后代能够深入了解宋代的文化成果,同时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影印的古书是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是具有文物性和艺术性的。雕版印刷的制造工艺过程中,凝聚着匠人精神和力量;手工拉坯的建盏经过人的手,带着独有的生命力和思考。同样的,线装书也是具有生命力的载体,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们这次分享会认识到书籍作为文化的载体的重要性。”他还带来了高仿影印《论语集注》中的精美版页,让大家听见历史,触摸历史。
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参加此次分享会收获颇丰。
建阳区莒口中学教师林少群表示:“来自朱子文化研究、古籍文献研究、图书出版改造领域的三位专家学者所作的精彩的专题学术报告,更是让我这趟短暂文化之旅,收获良多。后世因与先圣相隔年代久远,难以领会儒家学说之要义精髓,由是朱熹所作之《四书章句集注》,对后学有着发蒙振聩,登堂入奥的指导引领作用。”
“孔子两千多年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会比较生涩,但是通过朱子的《论语集注》,他离我们所处的时代更近,他的语言相对我们来说会更加容易理解,对我们了解孔子文化有了很大的帮助。” 公益书吧志愿者丁国强在这次的分享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朱子学说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我们当地有这样一位文化名人,是很值得我们去敬仰,并且引导、鼓励孩子们去学习、去了解朱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有幸在寒泉精舍聆听讲座,对朱子《论语集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朱子在儒学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由衷地敬佩,对于我继续学习儒家文化、朱子文化有很大帮助,给我醍醐灌顶之感,引发我深层次的思考。作为乡村教师,在教育的征程上,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觉学习当作一种工作责任,行远自迩,笃行不怠,引导学生自觉做到文化自信,为推动农村教育贡献力量。” 建阳区莒口中学教师杨秀琴分享自己听了三位学者的分享后的感受。
“我原以为古书籍就是蓝色封皮,纸质拓印,总觉得这样的书籍不利于保存。听了线装书局古籍出版部刘为礼主任的介绍,我才知道线装书最大的优点不仅是‘字大如钱’,不伤视力,更是能传承千年,源远流长,在文化交流展示和流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建阳区莒口中心小学教师方素娟说道。
(陈颖 通讯员 林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