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风华》
这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建本刻印坊流芳斋及刘氏家族几代人兴衰起伏的故事。故事以朱子理学发展历程和南宋社会变迁为背景,围绕建阳刻印业、麻沙本,着重描述了建本的选题内容、版式设计、墨料纸张、刻印工艺、销售市场等特点,突显了当时学者大家的思想交流和建本刻印出版人的匠心独运。此外,小说中还描写了建盏、建莲、白茶、武夷茶、龙团凤饼和点茶、分茶、建安茶歌、北苑茶歌以及建阳美食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
本书由陆永建和吴俣阳合著。陆永建,生于福建浦城,曾在建阳就学两年。是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中华文化学院客座教授、书画院执行院长。吴俣阳,江苏东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传记学会会员,文风清新淡雅,细腻婉约。
时间穿越回大宋,那时的建阳,是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在建阳麻沙、书坊乡一带刻印的书籍被称为建本,出版业的发达也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产业,出现了“书院林立、讲帏相望、比屋弦诵”的盛况。千年墨香,建本流芳。千年之后,在书坊乡康宁古街的刻书坊里,一部聚焦建本的小说《大宋风华》与读者见面,在悠悠墨香里,小说作者陆永建、吴俣阳和出版编辑与大家畅谈创作心路历程和策划编辑过程,来自建阳和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交流了阅读心得。
“建本雕版印刷技艺”于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大宋风华》是第一部以小说形式展现建本历史的书籍。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回到了大宋那个繁华而又充满悲欢的时代。
小说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寻觅到历史的某一处、某一点,以麻沙流芳斋书坊百年传承发展为线索,勾勒出建阳几代刻书人的故事,贯穿南宋建本产业的兴衰,展现建阳的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风俗人情,既全面系统又细致入微。小说也展现了朱熹、李纲、叶梦得、辛弃疾、陆游、刘克庄、真德秀、宋徽宗等历史人物在南宋时期的思想、学术和社会活动。
谈及小说创作,作者陆永建表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不是终日刻板地顶礼膜拜,而是要恢复历史的记忆,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的图景中复苏、发展。”因此,小说描写的风土人情虽以建阳为主,也涉及建州、崇安、浦城、邵武、延平及福州、泉州等地。书中不仅写了建本,更呈现了建盏、建莲、白茶、武夷茶、龙团凤饼、点茶及建阳美食等元素。
陆永建曾经参与剧本《柳永》的创作,他希望,在迈出小说形式这一步之后,接下来也能有机会将建本的故事推向影视化。
小说从2018年开始构思创作。作者吴俣阳感叹:“建本题材太厚重了!《大宋风华》是我和建阳的一次完美邂逅,也是我跟建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为此,在创作过程中,他与陆永建深入闽北各地,特别是建阳麻沙、书坊等地采风体验。“建本让我对建阳这片丰饶的土地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乃至窥探欲,建本也给我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建本曾经的辉煌以及它在华夏文化传承中曾起到过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建本行业,相当于当今的出版业。其中牵涉到的题材选择、木材选择、雕刻、雕版方式,纸张的选择,甚至包括营销策略等等,都能在当今找到影子。《大宋风华》出版方代表、海峡文艺出版社编辑蓝铃松说,正因为书中提到的工序与当代编辑、出版的流程相似,因此在编辑的过程中便觉得尤为亲切。
作为本书的首批阅读者,建阳区作家协会主席陈芩表示:“读《大宋风华》,是一个美好的体验。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个特别的日子,更让人深切感受到阅读的力量。”在她看来,读者所读到的是文学视角下的“建本史”,有历史的温度和人的温度。用文学的方式打开,历史深处的人物一个一个走来,通过艺术想象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由他们贯穿的历史人物如朱熹、宋慈等也鲜活地站在人们面前。他们有喜怒哀乐、有家国情怀亦有儿女情长。陈芩说:“作为本土的读者,建本的故事,不是发生在远方,而是贴近的身边。作品书写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和历史印记,留形、留魂、留乡愁。”
南平市作家协会会员叶木青听得很认真,他说,这部小说巧妙地将历史背景与小说相结合,既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赋予了小说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故事叙事,更是通过对建本历史的故事构思和思考,使建本具有了更高的推广价值。
宋代,建阳人“以刀为锄,以版为田”,如今,因为有建本传承人的坚守,建本正焕发光彩。建本雕刻技艺传承人郑建彬说:“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在小说里看到的,是对建本历史的再现,令人感动。”在他看来,建本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的生命力却从来都没有泯灭,一大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正在擦亮建本这一文化名片,为“书香建阳”增光添彩。
(卓茹茵 林水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