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第7版:

走进胡紫薇陶艺工作室——

陶土绕指柔,匠心烧名瓷

胡紫薇茶洋窑作品——木叶白覆轮(受访者提供)

随着“吱呀——”声响,位于南平市延平区水南街旁的胡紫薇陶艺工作室,那扇玻璃门被轻轻地推开了,随之向里探出三张脸:一张年轻母亲的脸,一张稚气未脱的小姑娘脸,一张阅历沧桑的老妇人脸。她们身后是和煦的阳光,也急急忙忙地往门里钻。

“你是胡紫薇吗?我带我家小丫头来这里学陶艺。”一进门,那位母亲满是期待地说。

“我就是。”坐在里间茶桌旁接受我们采访的胡紫薇,马上起身迎了出去,又不忘回过头来,脸上略带歉意对我们说,“不好意思,我先失陪一会儿。”

拉坯机不紧不慢地旋转着、旋转着。胡紫薇手把手地教导小姑娘,先蘸水湿手,再轻抹慢揉,很快一团粉白色的陶土被塑成咖啡杯的初坯。小姑娘见了,脸上乐开了花。

接着,胡紫薇耐心地教小姑娘粘贴杯盏把手。“上胶泥时要专一要心细,一只手摁在杯里内壁,一只手托着杯子外壁,先找准内外位置,轻轻地粘接,才能牢靠。”她轻声细语地说道。

我们在旁听着,不禁有了感慨:美是需要劳动创造的,也许小姑娘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的创作,从此播种下一粒美的种子,悄然在她的心灵里催生、发芽、成长。

胡紫薇是延平茶洋窑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她与眼前的小姑娘一样曾经拥有过天真烂漫的童年。

小时候,胡紫薇随母亲到外婆家,和小伙伴们常到外公上班的茶洋瓷器厂游玩。那高大的烟囱、隆隆的机器声、忙碌的工人,还有放在炉火余烬上烤熟的地瓜,至今都还在她的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记。

胡紫薇笑着说她在大学毕业之前总在“折腾” 自己。那年,她在高考报考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现名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时,选择了学院最强的专业——雕塑,至于制陶技艺,她还可以回家后跟舅舅慢慢地学习。2011年临近大学毕业时,她对创业发生了浓厚兴趣,与同学邀约只身前往苏州。不久,她又响应军营的召唤,带着仅有的800元回到延平报名参军,经过层层选拔,北上河南,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圆了自己的国防梦。

退伍后,胡紫薇喜欢骑行。有一次,她骑单车不小心摔倒了…… 她住院治疗,总算是“虎口余生”,可脸上却留下疤痕。女孩天生爱美,这次遭遇几乎断送了她外出找工作的念想。

胡紫薇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个“秘密”:那时,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建兴夫妇到家里探望,并转告刘益元说你的外甥女是一个制陶的好苗子。刘益元是胡紫薇的大舅,家族制陶技艺第九代传承人。茶洋瓷器厂停产后,他跟随孙建兴学烧建盏技艺,再后来又返回闽江岸边的茶洋村,一个人,一堆柴,一口窑,坚守着茶洋窑烧制传统工艺,烧制的茶洋窑瓷器,古朴典雅,美观大方,其作品在国内外参展,多次获得奖项,被瓷器“玩家”收藏赏鉴。

刘益元为人谦虚,他说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手艺人,心里藏着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把手艺传给后人,“我想尽办法说服外甥女来接我的班,可她性格太倔了。”胡紫薇并没有接受大舅的好意安排,还想独自放手一搏,外出开个奶茶店,由于经验欠缺,只能铩羽而归——

刘益元闻讯后登门安慰,并趁机挽留她。“那天,我看到大舅满头白发,心里很不是滋味,有种很想哭的感觉。”胡紫薇说得很动情,似乎也在暗下决心,“该是我收心接棒的时候了。”

胡紫薇正式成了大舅的“弟子”。“也许,这就是老天有意安排吧,车祸发生后,我不能外出闯荡,留在家乡与茶洋窑再续前缘,我也能干出样子来。”说这话时,她的语气明显褪去了浮躁,还夹带着一股退伍军人不甘落后的劲头。

我突然想起西晋刘琨《重赠卢谌》诗句:“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意谓坚强者经过挫折而变得随性柔和,而这正是烧造茶洋窑工艺需要的平和心态。胡紫薇产生了认知上的蝶变,这让她拥有了专注前行的动力。

“器型之美,匠心而制。”胡紫薇潜心研究茶洋窑盏传统烧制技艺,惊奇地发现茶洋窑盏之美,美得惊心动魄。

茶洋窑创烧于北宋中期,甚至可能更早,至今在茶洋村发现宋元时期古窑址6处、清代窑址2处。茶洋窑以青釉、黑釉为主,兼烧青白釉、绿釉,黑釉仿建盏,又有自己的特点。碗以浅腹者多,深腹碗以腹与圈足间切成平面直角的“平肩”为特征。另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黑釉盏,口沿施白釉,称白复轮,较为少见。器型较为多样,以碗、盏为主,其它有杯、盘、碟、洗、壶、罐、炉、钵、盒、水注等。器胎因含铁量较低,多呈灰色或灰白色,少量呈灰黑色,施釉不及底,多外壁釉层,显得玲珑雅致。

闽北古代有多处窑场,建盏兴于士大夫斗茶之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茶洋窑产品却早已瞄准海外市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国外。近年来,根据国内外考古调查、文物发掘和收藏界鉴赏的资料中,以及在日本博多湾海底、福冈县的观音寺、草户庄,韩国新安海海底沉船,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出土的黑釉、青釉、青白釉器,散见茶洋窑产品。不仅如此,茶洋窑作为外销产品,虽出自民间窑口,却拥有不同凡响的“身价”,在日本传世黑釉瓷器精品中,“灰被天目”茶碗一直受人喜爱而珍藏,拥有尊崇的地位。在日本被誉为“陶祖”的加藤四郎左卫门氏,宋时曾到福建学习制瓷技艺,回国后在濑户开窑烧造黑釉炻器,被人称为“濑户烧”,今人研究发现其主要仿制茶洋窑工艺。

然而,茶洋窑在明代却一度停烧,这让胡紫薇百思不得其解,她很想解开其中之谜。

“我二舅当年曾对茶洋瓷器烧制技术进行改良,烧造了煲汤砂锅,但遇持续加热容易开裂。”胡紫薇善于思考,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茶洋当地陶土混着杂质,造成烧制茶洋盏器时成品率低,这一发现连她大舅也对她刮目相看,更获得业界人士诸多好评。

胡紫薇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努力寻找雕塑技术与茶洋窑烧制工艺的契合点,她烧制的作品,器型大方美观,立体空间感强,线条柔美,圆润雅致,更适合年青人审美观念。

渐渐地,她声名鹊起。

2019年,代表作品《茶翁》荣获第六届(2019)福建文创奖非遗文创开发类入围奖;作品“茶洋窑柴烧茶盏”(两只)入选“2019中日陶瓷名家精品联展”,并被中国福建文化海外驿站·日本站收藏;2020年,作品《藏心》入选参加“创意工美”——中国工艺美术创新作品大赛;2021年,捐赠藏品《元青白褐彩——百子千孙》被南平市博物馆收藏。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胡紫薇才华初展,为她获得诸多荣誉头衔,2019年荣获“延平青年五四奖章”,2021年她还担任南平市政协委员。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她显得十分平静:“我感觉自己为复兴茶洋窑传统工艺的担子更重了。”

我们站在展示橱柜前,望着陈列着琳琅满目的茶洋窑盏,鹧鸪斑圆珠均匀,兔毫针瘦,油滴泛彩,曜变生辉……令人赏心悦目。我在思索:纯美的最高表现应当是本真。当初,那一件件凝结人类智慧的泥胎被送进熊熊燃烧的窑炉时,匠人们都在期待它们当中能产出几件流芳百世的艺术杰作,这是对劳动的最高认可和馈赠,也是对劳动者花费心血的最高奖掖和报答。

热爱美才能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经过高温烧制、永远发散着迷人色彩的碗盏,那是胡紫薇孜孜以求的极致之美。

我们欣喜地得知:茶洋窑制作技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已于2022年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延平区申报此项传承人超过20人。我们多么希望胡紫薇以及像她这样的一批匠人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双手以及匠心独运,为茶洋窑复兴烧制出更多的精品,奉献上更多唯美的经典佳作。

采访结束了,我们与胡紫薇道别,也与那一家祖孙三代人挥手告别,推开那扇玻璃大门,走到大街,抬头望天——春景正好,春光灿烂!

作者:□胡凤俤 詹祖胜
2024-04-29 □胡凤俤 詹祖胜 走进胡紫薇陶艺工作室——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06560.html 1 陶土绕指柔,匠心烧名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