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政和县东平的杨学晶,因有亲戚在建盏之乡水吉镇后井村,常见到龙窑遗址和满山的建盏匣钵残片,受到建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1992年他在政和县东平镇碗厂做陶艺学徒;1993年拜吴立主为师,学习建盏知识和建盏烧制技艺,并从事建盏收藏多年;2012年与范大飞一起创办建阳区黑瓷坊建盏文化推广有限公司。
入窑一色,出窑千变。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工序繁杂,要经过13道工序,最终形成建窑建盏作品。杨学晶说,在烧制建盏过程中施釉是他遇到的最大困难。建盏是正烧的,烧制时外部只能施半釉,给在窑内高温下流淌的釉留下空间,釉水会大量向下流动。如果施釉过薄,成品的美感度便会降低,而过于厚重的釉水又会加大烧制难度,口沿处釉会变薄,容易形成干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不断试验和实践,总结出“口沿釉”法,即用不同的配方配制出两种不同的釉水,一种施予杯子口沿处,一种施予坯体上。这样,烧制出来的作品釉面的玻化更立体,斑纹清晰,油滴圆润,晶体感强,复古传统。
潜心做盏,追求古朴。杨学晶一直坚持还原宋代建盏的美丽古朴,追求建盏的端庄之美。他突破了一个个难题,成功烧制出传统斑纹油滴建盏,产品投放市场深受建盏爱好者喜爱。20多年来,他饱受研制的艰辛,也享受成功的快乐,终于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长期的实践和不断地学习让他知道,釉料的化学组成是影响油滴釉面效果的内在因素,决定了油滴斑产生和色泽,釉厚适中才会有较好的釉面效果。他将中国传统大漆工艺和描金工艺与建盏相结合,使建盏的造型多样、装饰手法多变,增加了变幻的美感。同时也拓宽了漆器的实用性和使用范围,制作出来的作品兼具艺术审美与实用价值。
匠心构筑品质,初心构筑成长。杨学晶的建盏作品饱含创造性的构思和工巧的心思,其主要代表作品有“炫影”曜变盏、“麒麟”龙鳞纹盏等;系列作品有“紫意”兔毫盏、“星空”黑底银斑盏和“梦锦”柿子红盏等20多项。他的作品获得诸多奖项:2016年其作品“紫意兔毫”荣获第十届湖南茶业博览会“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艺术品”金奖;2017年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工艺品、旅游品、礼品博览会优秀工艺美术作品金奖;2018年荣获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中国十大名窑”参展作品金奖共十多个奖项。2020年作品“束口兔毫纹盏”“绿水青山麒麟大钵型盏”分别被南平市博物馆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永久收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杨学晶深深懂得,建盏不单是一种器物,它是我国古代艺术鼎盛时期陶瓷工艺的代表,是华夏文化的缩影,制盏人要沉下心来研究,在传承中创新,既要热爱也要敬畏。面对未来,杨学晶坚信自己会在时代的更替中,坚守老祖宗的规矩,用半生的积淀成一大器,用达观的态度笑对人生。(罗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