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7日
第7版:

松溪推车三角戏 ——

演绎山乡趣事

室内演出

室内演出

户外展演

三角戏又叫“推车三角戏”,清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由闽、赣交界一带的花鼓灯与民间小调发展起来的三角戏,后逐渐由松溪县渭田镇木坵村民间艺人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以本地方言为主的地方特色曲种。

“推车三角戏”以小生、花脸、花旦三个角色为主,以“车”为道具,入车后,推车上有一副假脚,看似双腿坐在推车上,实际上人是站立的,还有手摇摺扇等道具,“三辆车”台位呈三角形不断变换,小生、花脸、花旦三个角色边唱边演,互相应和,车与人协同,呈三角形来回走动进行表演。三角戏以旦、丑为主,使用普通话和土话,语言诙谐风趣。人员逐步发展为由小生、小花脸、花旦、打鼓兼手板、打大锣、打小锣、杂务(灯笼、下贴)等多人组成。早期三四个人便可演出,后经艺人们不断完善,再加入打大锣、打小锣和笛子、二胡等传统乐器,逐步发展到17人。表演时表演者身着表演服饰手推推车进行表演,语言幽默、喜庆,多是在节日里走家串户表演。演出剧目内容多以家庭生活及婚姻故事为题材,诸如《十下锣 十下鼓》《十送》《十怀胎》《铜钱歌》《闹五更》《卖花线》《卖姜女》等,这些曲目都与推车三角戏的形式一同保留,并传承至今。

推车三角戏表演有专门的服装、道具,角色特点鲜明,分工明确。其特征主要有:

“三辆车”台位呈三角形不断变换,小生、花脸、花旦三个角色边唱边演,互相应和,车与人协同,呈三角形来回走动进行表演。

旦角出场推着车走,身段优美活泼,手舞绢帕绸带。生角手不离折扇。丑角则手不离烟管,小生、小花脸、花旦一问一答,充满轻快的生活情趣。

演出剧目多以家庭生活及婚姻故事为题材,在逢年过节和喜庆的节日里走家串户进行表演,也可在固定场地进行集中表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松溪三角戏艺人金荣邦、金荣风、金华瑞、金华溪等将推车三角戏进行深入传承与发展。后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衰落期。1949年后,推车三角戏得到了复苏与发展。木坵推车三角戏传承至今,从未中断,第六代传承人金荣邦,传承给金华全,后传承艾鸣海,艾鸣海又传金付满,金付满又传陈付发,陈付发又传至今第十一代传承人艾兆远,木坵村目前仍然有十几位艺人从事着自己喜爱的推车三角戏表演工作,还在各村进行授徒交流。为了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全松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艾兆远等人在村委会支持下,不断传承和发展。“三角戏”成为松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传承保护项目;2023年10月,松溪推车三角戏被列入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推车三角戏这种民间戏曲拥有深厚的地域特征,是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它的存在与传承反映了当地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已成为当地百姓的主要文艺娱乐项目,不仅有助于调节人们的心理压力,而且对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百姓的精神食粮,更是基层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雯琳 整理 )

作者:
2024-06-17 松溪推车三角戏 ——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08745.html 1 演绎山乡趣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