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三伏天始于7月15日,终止于8月23日。立秋已至,下周即将“出伏”。在40天的三伏天里,很多人会困惑:到底哪一“伏”最热?
“对于三伏天来说,中伏是最热的。”中国气象局原公共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说。今年的中伏时间自7月25日到8月13日,综合往年情况来分析,中伏的落区一般是在7月中下旬。
三伏天里容易出现高温天气,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在夏季如果出现高温酷暑,一定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也就是梅雨期结束,副热带高压达到地域最北,并至最鼎盛阶段,再控制这个区域,此时往往就是7月中下旬,并持续至8月。而处于中伏阶段的地区,地表层热量累积达到峰值,部分地区雨水多、湿度大,体感更为闷热。
为什么高温天里,到了夜晚依然闷热?朱定真解释,这是因为副热带高压本身是下沉增温的气流,而且在相对湿度比较高的情况下,湿度的日交差本来就小。 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天气还有一个特质,那就是风特别小,气温又高。还有一个原因是高温地区的晚上有云雾。夜间或凌晨的降温本来是通过大气辐射,是热量能散发出去的时候。但如果空中有云,近地层的热量扩散不出去,它会被云吸收、反射,最终热量还是会闷在近地层,从而让人体感觉到闷热。
在此处艳阳高照,在相隔不远的地方却开始下雨,这也是最近一段时间常见的天气现象,即不少人说的“太阳雨”。在我国其他地区,“太阳雨”也被称为“车辙雨”“牛背雨”等。“这种现象反映的是小尺度,或者说是短时的、阵性的一种降水。”朱定真介绍,在夏季,热力条件好,如果前期下过雨,地面上形成的蒸腾、蒸发很容易形成小的对流云,这种对流云是可以降水的。而此类对流云由于尺度小,降水的范围也就小,就会出现一条街部分区域下雨、部分区域天晴的情况。
为什么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朱定真解释,我国季风的发展,即从南向北的发展,再自北向南的南落,整个周期一般是从4月开始,到9月南落。季风发展最旺盛的时候,整个雨带的主体,正好落在我国中东部地区,而且降水往往是持续、稳定的,降水过程还会引发很多强对流天气,所以在季风的影响下,我国的降水量就出现了单峰型降水,即集中在一年里面的6、7、8月份降水,且由于暴雨多,雨量处于峰值,降水时间也长。这个峰值正好落在夏季前后,也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气候特征。
(来源:中国天气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