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具有环保、便捷特性的电动自行车,迅速成为城市交通“新宠”。然而,随着电动自行车自燃事件的频发,引发了公众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性的担忧。日前,延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大对电动自行车的监管力度,确保市民使用的电动自行车符合国家最新安全标准,促进电动自行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近日,延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阶段性成果。此次行动的检查对象为电动自行车销售单位、维修门店。重点检查电动自行车是否具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认证标识及证书;电池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是否存在私自改装、更换大功率电池等安全隐患;销售门店是否存在销售“三无”产品、非法拼装、改装电动自行车等违法违规行为。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截至目前,延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共检查市场经营主体154家次,发放、张贴购车须知等宣传材料200余份。发现部分经营者未及时完善购销台账、未分区经营、明码标价不规范等问题27个,已督促经营者整改到位,并对产品质量不合格、非法加改装、车电分离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立案查处。通过要求相关经营者签订经营承诺书、粘贴购车须知和警示标语等方式,向经营者宣传电动自行车安全知识,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今年以来,全市消防部门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7起。其中,道路上起火占51.9%,室外道路或停车棚占37%,室内占11.1%,可见电动自行车进入室内停放充电现象仍然存在,这些室内火灾,稍有不慎极易造成火灾事故蔓延。从发生火灾原因分析,蓄电池热失控占44.4%,车辆电气线路故障占33.3%,这两项是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起火电动自行车中,购买时间5年以上的占40.7%,购买3至5年的占29.6%,3年以下的占29.7%,反映出电动自行车使用年限越长,发生火灾概率越大。
“电动自行车自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电池故障、电路问题、设计缺陷以及使用不当等方面。其中,电池是核心部件,也是自燃事件的‘罪魁祸首’。”某品牌电动自行车维修人员陈峰介绍,锂离子电池在过充、过放或遭受外力冲击时,容易发生热失控,引发火灾。过充是指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或电压超过了电池设计的最大承受值,导致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失控,产生大量热量,进而引发自燃。过放则是电池放电至低于其最低安全电压,也会导致电池内部化学物质的不可逆损害,增加自燃风险。
电路设计不合理或制造工艺不达标,也可能导致电路短路。比如,有的电动自行车电池正负极线路太细,骑行时间过长,加上高温,容易使包裹在电线外层的塑料线老化、脱落,导致短路,从而造成电流急剧增大,产生大量热能,引起电池过热甚至自燃。散热不足或温控系统故障会导致电池过热,同样会增加自燃风险。此外,不当的充电行为也是导致电动自行车自燃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使用非原装充电器、在高温环境下充电、过度充电等行为。
延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消费者,要从正规渠道购车,购车后应向商家详细了解电池的正确充电方法,避免过充和过放。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使用或充电,这会增加电池温度,加速电池老化,增加自燃的风险。建议定期检查和更换老化或损坏的线路,确保没有裸露的电线和松动的连接。不要擅自改装车辆,造成电池线路超负荷。锂电池使用五年后建议回收报废。
(黄靓 蔡驰铃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