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看着奶奶把掉到桌上的饭粒拿起来,我忍不住问:“奶奶,为什么掉了一粒饭你都要捡起来?”“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吃不上饭,在袁隆平爷爷还没研究出杂交水稻前,我们祖辈也经常饥一餐饱一餐呢!袁爷爷的水稻制种还进行公母授粉呢!”奶奶慈祥地回答。
“水稻还分公母?”带着疑问,今年暑假,我回到乡下老家,到田间寻找答案。稻浪滚滚,代表着今年又是个丰收年,爷爷、爸爸戴着草帽,在稻浪中忙碌着。我等了一会,爷爷满头大汗地把田里的杂草除完了,我将水递给爷爷,看着远处,一旁的爸爸认真地说:“过去水稻种在一起,产量低、谷子不饱满,留作种子的果实只挑大粒的,也难以保证种植质量。”爷爷接着说:“在水稻制种‘赶花’授粉关键期,将父本的稻花花粉扬起来‘赶’到母本上,才能使母本结籽壮籽,实现稳产丰收。”
这个暑假,我恰好遇到村里的一位科技特派员老师,听说了我对水稻“公母”的疑问,他笑着说:“哈哈,那不叫公和母,是叫公系和母系,走,我带你去杂交水稻基地体验一下。”
老师带我来到杂交水稻基地参观。原来,水稻开花期的“赶粉”很重要,培育出不育稻,水稻产量才会提高。“袁隆平爷爷花费数年才找到不育稻,可想而知耗费了多少精力。”老师感慨地说。
接下来老师还带我体验了机械化种植。使用插秧机进行插秧,速度又快、又整齐。科技的发展,大大提升了种植效率,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水稻种植方式。
晚饭时间,妈妈给我盛了一碗满满的米饭,我看着这一颗颗饱满的饭粒,闻着米饭的清香,我对袁隆平爷爷及许许多多的科研人员充满了崇敬之心。我以后也要像袁隆平爷爷那样,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退缩、不放弃。
(指导老师:张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