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生活周刊》今起开辟“记忆·征程”栏目,通过普通人的视角,聚焦各行各业的新变化、新风采、新气象,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一个个拼搏、奋斗的故事。
“那时候,电力设备检修和维护,全靠我们背着维修工具,翻山越岭爬电杆。”国网南平供电公司的欧武师傅,回忆起早年艰苦的工作场景,脸上却带着一丝自豪。“无论是烈日还是风雨,都得确保电力线路的正常运行。虽说辛苦,但是想到自己点亮了万家灯火,又觉得一切都值得。”欧武师傅今年53岁,1993年他入职南平供电局。从电路检修工到运维检修部输电专业带电技术员,欧武师傅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见证了电力行业从弱到强、从传统到现代化转型的发展变迁。
从零起步 看到“星火燎原”
早年间的家庭用电情况如何?
“70年代初,居民家用电器极少,对供电的依赖度也不高。”欧师傅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他的老家在延平区西芹镇的一个小乡村。在欧师傅的印象中,村部和工厂的用电靠的是当地的小水电厂,星星点点的煤油灯是不少家庭唯一的光源。不少偏远乡村居民更是无电可用。
延平城区家庭虽有通电,但由于电压不稳,灯光常如烛火般忽明忽暗,跳闸断电是常有的事。火柴、蜡烛、手电筒是城区居民家中常备的应急照明工具。每到夏季缺水,又遇上用电高峰,无论是居民用电还是企业用电都得精打细算,施行“计划用电”“错峰用电”,首先保证工业生产。
欧师傅还从老一辈电业人口中得知,20世纪四五十年代,福建只有零星分布几家小型水力和火力发电机组成的电厂,供电范围小,而后又受当时国内局势影响,只剩个别小电厂在惨淡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力事业如同初生的婴儿,“蹒跚”起步。1958年8月,110千伏古南1回路投入运行。次年12月,220千伏古南三线建成。闽北高压供电管理所就此成立,担负着南平段约145千米输电线路的维护检修任务。闽北高压供电管理所正是欧师傅如今所就职的部门——输电运检中心的前身。到了1981年,邵武供电所并入南平供电局,并成立了送电工区,维护35-220千伏输电线路17条,共533.99千米。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闽北的山山水水,也吹响了电力事业发展的号角。一批批现代化的发电厂和变电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网建设加速推进,电力供应能力大幅提高。
1993年,也正是欧师傅入职那年,“南平供电局”更名为“南平电业局”。这一年,闽北电力行业又一次实现了从无到有质的飞跃。220千伏童游变电站及其配套输电工程竣工,实现了建阳、建瓯、武夷山、浦城、松溪、政和等闽北6县市与省电网联网。一根根电杆如灯塔拔地而起,一条条电线如血管纵横山林,贯通城乡。这也意味着曾经暗淡的电力“星火”,将在闽北大地上璀璨“燎原”。
如今的南平电网,已经形成以500千伏陈田变为核心,武夷新区和延平区为主轴的“一轴两翼四片环网”220千伏主干网架,110千伏电网形成以220千伏变电站和110千伏电源为支撑的链式及双辐射结构,并通过500千伏陈田变东与500千伏宁德变、西与三明500千伏三阳变相连,形成海西500千伏大环网。
技术飞跃 工作方式智能化
刚入行时,欧师傅维护和检修输电线路仍沿用着传统的方式,几乎全靠人工完成。闽北地处山区,电网架设大多在崇山峻岭间,线路星棋交错。欧师傅所在的班组负责巡视维护的线路就达240多条,线路总长达4489公里。当供电线路出现异常时,就得靠工人们分组分段巡查。当时还没有村村通公路,检修工人们得背着沉重的工具徒步巡线。在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条件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遇到高山深沟,别看两基杆塔之间距离不过数百米,翻山越沟爬上电杆,就得花两三个小时。有一回我还差点被眼镜蛇咬伤。”欧师傅感叹道,如今,科技的进步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线路维护和检修方式。
2015年,南平供电公司引入了两台无人机,用于杆塔精细化巡视和线路通道巡视,自此开启了电力智能维护新时代。随着无人机设备的更新换代,还可执行输电线路喷火除异物、施工放线、机械振动除冰、水毁勘测、树障巡视等工作任务。借助无人机的高清摄像头和红外热成像技术,电力检修人员能够远程获取线路高清图像,及时发现并处理线路故障,提高了检修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
除了无人机巡线,远程系统监控技术也是电力智能维护的重要一环。通过架设在电力线路上的各种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工作人员能够实时收集设备的运行数据,通过智能技术的分析,能够及时预测潜在的设备故障,实现从“事后维修”到“事前预防”的转变,高效处理线路故障,大大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工作人员只需坐在监控中心,就能实时监测电网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点,这在以前是欧师傅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作为电力系统平凡的一分子,欧师傅无数次在暗夜中点亮别家灯火。点点“星光”,汇聚万家灯火。欧师傅讲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回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为了让万家灯火更加绚烂夺目,一代代电力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