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邵武,“母亲河”富屯溪从青翠山峦间蜿蜒而过,将小城分隔。南岸繁华似锦,北岸朴素安逸。主城区内,四座风格各异的长桥于溪上平行而卧,宛如慈母手中线,将两岸交织。
位于紫云湖上的紫云桥,是四座桥中的“老幺”,身为“00后”的“她”有着特立独行的双重魅力。白日见“她”,有如一位婉约娇贵的淑女,轻卧于碧绿锦缎上,身姿婀娜纤细,仅能承载行人与轻便的双轮车辆游行。然而夜幕降临后,披上霓虹衣衫的“她”,摇身一变成了时尚辣妹,光鲜亮丽又热情奔放。桥中央,白天看上去平平无奇的设计装饰物,此刻闪耀起七彩流光,舒展开一对绚丽的翅膀,熠熠生辉,与水面上倒影交相辉映,如梦似幻。行走其间犹如走在了一道飞跃的彩虹上,“她”也因此被人们唤作彩虹桥。
八一大桥始建于20世纪五十年代,是四座桥中的“老大哥”,肩负着邵武市区南北交通中流砥柱的重担。“他”用宽阔有力的臂膀,挑起两岸川流不息的车马人潮,白天黑夜,不眠不休,如同桥下那终年不尽的流水。几十载光阴淌过,“他”在一次次改建中,容貌焕然一新,从瘦小变得雄壮,从朴素变得儒雅,经历过辉煌也遭遇过挫折,“他”在两岸百姓心中地位超然。无论求学寻医、商贸往来还是交通出行,八一大桥都是众多人的必经之地。
第三座桥是一座年代久远的桥,“她”在溪上度过了“两辈子”。前世的“她”,是一座木帆船连接的浮桥,据说解放军曾经从桥上走过。柔弱的“她”身如浮萍,经不住猛烈风雨摧残。人们只有及时将“她”拆卸,锁于岸边,才能保全性命。20世纪八十年代,邵武城区东门外规划新建东关大桥,“她”在1982年迎来新生。今生的“她”拥有四座桥中最高挑的身躯,长长的桥身线条流畅,长腿一迈便跨越了山水,在两岸间架起一条不再漂浮不定的路。
如今,漫步在富屯溪畔,两岸临水而建的步行栈道,宛若长长的丝带,将水上各座桥相连。
从东关大桥出发,沿着栈道一路往上游走,临近市区边缘矗立着一座名字独特的桥——越王桥。西汉时期,闽越王无诸曾筑城于邵武境地,这一带如今还有以其命名的村落学校,越王桥亦是因此得名。这座桥,并不像“他”名字的主人一样声名显赫。“他”没有“小妹”令人目眩神迷的容貌,也不像“大哥”受万人爱戴敬仰。同为拱桥,无论身高还是体积,比之“二姐”“他”都略有不及,但“他”为两岸百姓立下的功劳并不比兄弟姐妹们少。三十四年风雨坚守,“他”周身留下了磨灭不去的痕迹。而“他”站在城市边缘,不争不抢,只默默无言地守护着这方水土这方人。
桥下碧波缓缓流淌,穿过八一桥,跃过紫云桥,从东关桥溜走。站在桥上往回眺望,那里有邵武人的青春年华、离愁别绪、期盼怀想。那是千千万万个邵武人离家而去,又归乡而来的人生路。
家乡还有许许多多的桥,“他们”散落在铁城大地的山川河流间,等您去发现。
(李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