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经常到周边转转,一方面开一下车、跑跑步,另一方面也是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将忙碌了一周的整个身心深度放松。溪源庵、莲花山、三千八百坎……,但最爱去的地方还是陈墩。
驱车沿大官路上行,翻过山梁蜿蜒而下,约十分钟就到达建溪东侧的乡村公路。将车停在阴凉处,一条平缓小道沿着建溪一路向北,两旁绿竹遮阴蔽日,极少往来车辆的打扰和尾气,最是适合跑步,约半小时,就到达延平区陈墩村。
首次到陈墩,目之所及仿佛穿越时空,传统与现代汇聚在一起,一个典型的闽北城郊乡村静静矗立在山水间,毫无违和。
站在路边溪侧的大石头上极目四望,绿油油的山林重峦叠嶂,几幢白墙黛瓦的民居在丛丛绿竹中若隐若现,城市的喧嚣和工厂的烟囱早已抛在身后,不见踪影。偶有几声或远或近的货车轰鸣,提示人们对岸就是繁忙的205国道——福建北上出省的传统要道。
从北方汹涌而下的建溪绕村而过,溪面上始终保留着一条渡船,或停泊在两边的码头,或在溪流上缓慢摆渡,但似乎并没有多少人上下。溪面上偶有一条渔船穿梭,渔获也不多,只是摇曳的渔船在溪面上的山头倒影中进进出出,仿佛总走不出传统的梦。
村子东北是上世纪末修建的横南铁路,至今还在村头保留着一个供列车交会错车的小站。但早已没有旅客列车停靠,也没有旅客在此上下车。每当列车来临,巨大的汽笛声仿佛宣告现代文明的降临,但很快就消失在山岭深处的隧洞中。村子上空是最新修建的合福高铁高架桥,巨大的桥墩如竖琴般拔地而起,但呼啸的高铁瞬间便驶过了村庄,归于无声。
贯通整个村子的乡村公路无疑是村民进出的主要通道。摩托车、电瓶车、小汽车已是极为普遍的代步工具,承载着村民奔向富裕的梦想与现实,每天早出晚归,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但我跑步的时间刚好与他们的高峰时段错开,每次遇到的车辆和行人都极少。
陈墩是个革命老区村,距离红军东方军曾经到过的湖尾,最多不超过10公里。是否有人参加过红军或者游击队,或者当年红军是否逆流而上到陈墩进行过筹粮筹款,历史悠久已不可考。只不过村口静静树立的“革命老区村”石碑,还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那段峥嵘岁月。
刚到陈墩,村民满是诧异的眼神,仿佛寂静轮回的生活中,突然闯入一个从未见过的“新物种”。多跑几次后,村民的脸上逐渐变成了熟悉的笑容,“您又来跑步了”“担心下雨”等简单问候,说明他们很快就接纳了我这个“外人”。甚至还有一两次,他们要我的顺风车捎上一程,以解长途步行的跋涉之苦。
也许,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并没有统一模式,对陈墩这样的城郊乡村,在寂寂无声中开启的双向奔赴之旅,终将有一天会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延续别样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