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逢山开道,遇水造桥”讲的就是关于路桥的俗语。
在光泽县华桥乡吴屯村,清澈的砂坪溪穿村而过,隔断了两岸人民的往来。于是,前辈们用花岗石砌成了一座石桥。
华桥乡党委宣传委员叶汕燕介绍,石桥修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为双孔石拱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当地人都叫吴屯桥。“过去,吴屯的百姓进山砍柴、进城走亲访友常常要经过此桥,它也曾是闽赣交通要道。现在,石桥两旁仍有村民居住,每天通过石桥往来。不时有当地和周边县市的游人会结伴来古桥,在桥上谈古论今。”
石桥用凿成的标准花岗岩条石卷拱而成,全长约29.6米,宽4.8米,高约5米,中间高耸两边渐低,共有18级台阶,两拱之间的桥墩上游还加建分水墩,分水桥墩上还设计了鸡头石,使全桥坚固而又美观。
桥面上的中段一侧边缘竖立一根2米多高的六方宝塔柱,为镇桥之宝。桥头北端原有桥碑,记录建桥历史,全桥坚固美观。民国时,因战乱桥亭被烧毁。
虽然石桥看起来很粗糙,但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山洪冲击、牛踩马踏而不倒。据清版《光泽县志》记载,该桥1373年修成后,明正德十二年(1517),又由县令倡导,民众义募重修。
据《长城上官宗谱》(上官官屯总谱)记载:“明洪武六年(1373)建,明正德十二年(1517)邑侯钟华论民修理,官元賑、李达生、龚华通各捐己资,庇才鸠工,仍旧鼎新桥上覆亭,更名长城桥。”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石桥的捐建者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只有细水潺潺,石桥依旧,只留下一缕缕斑驳的石痕,仿佛在诉说着岁月中尘封已久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