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之本”、医学诊断的“金标准”、“医生的医生”……与病理学、病理医生相关的称号颇有重量,但人们对病理科的工作内容却知之甚少。在这里工作的病理医生们很少直接接触患者,却是疾病诊断中最关键的“法官”。透过台前的显微镜,他们在病理切片中探寻疾病的“蛛丝马迹”,为临床诊疗指引方向。让我们走进南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近距离了解一张病理切片、一份病理报告是如何在这里诞生的……
重重工序制“好片”
每个工作日上午8时许,南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杨蔡江与同事们都会有条不紊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在这里,他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到院患者或家属,而是各病区陆续送来的病理标本。
一柄取材刀、一块案板,是病理切片制作的起点。取材台前,病理科医士张道翔取出一份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子宫标本,核对标本信息后,进行标本解刨定位,切开标本,观察标本确定取材部位,一边取材,一边描述病变部位大小、界限、质地等信息,供技术员记录。
与此同时,在制片室内,病理科技师甘成林与许秋云用毛刷从切片机上取下一张切片,放入装有部分乙醇的展片缸进行展片。这片薄如蝉翼的切片仅有3微米厚,其中包裹的组织标本用肉眼难以观察,经过染色才能看见颜色。
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封片……一张病理切片的制作涉及多层工序,环环相扣,大多数需要病理技术人员手工完成,且对精度、准度要求极高。“子宫标本较大,属于比较好处理的;像肺泡的纤支镜活检样本、胃肠镜样本一般都偏小,就要求我们各个环节下手准,如果取材位置错误、切片厚薄不均,都会影响后续看片诊断的质量。”杨蔡江说。
许多经历过病理诊断的患者和家属对它的速度感到不解:为什么血常规检测、B超结果一般当天就能出炉,而病理诊断往往需要等待三到五个工作日才有结果?对此,杨蔡江解释道,在常规病理检查中取下的活检组织标本,需先经过福尔马林固定,这一环节至少需要5小时;取样后的脱水工序所需时间也较长,大约12小时。“如果是比较坚硬的骨头,还需要使用硝酸脱钙,制片时间也就更长了。”
有时,病理科也需要“快工出细活”。开展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时,病理科一般要在收到标本后30分钟内出具病理报告。取材结束后,病理技术员对病理样本进行OCT(一种聚乙二醇和聚乙烯醇的水溶性混合物)包埋,放入恒冷箱冰冻切片机内,在零下15~20摄氏度的环境内快速冷冻固定,制片后交由病理医生进行诊断。
杨蔡江告诉记者,科室现有的冷冻切片机系2023年购置,自此,病理科拥有了开展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的能力,有效缩短了本院术中冷冻病理的等待时间,便于临床医生及时获得病理报告,判断手术走向。
显微镜下辨“良恶”
当一份组织标本经过重重处理,以病理切片的形式被送到桌前,病理医生的“战斗”就此开始。这些厚仅微米的病理切片承载了患者的病程情况,病理医生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组织学特征,对疾病的类型、发生原因、良恶性情况等做出判断。
钟南山院士曾说,对于大多数疾病,要进行最后确诊,必须靠病理,病理医生是具有最高权威的“法官”。作为医学诊断的“金标准”,一份准确的病理诊断报告,有时会大幅改变诊断结果和临床治疗方案。
11月初,南平市人民医院曾经接诊一位患者,临床诊断为胆囊炎、胆囊结石,为其进行了胆囊切除手术。在“逢组织必检”的原则下,切除后的胆囊被送到了病理科进行检查。杨蔡江镜下观察切片发现,组织细胞的特征指向胆囊癌,就马上通知了临床医生。“这是一次很偶然的发现,因为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指向胆囊炎和胆囊结石,而胆囊癌早期症状通常不是很典型,临床B超检查时也没有发现相关特征。”
这次准确的病理诊断,为临床医师调整后续治疗方案,及时介入治疗提供了机会。“在术中病理诊断时,诊断结果的良性与否就决定了临床医生当下是切除病灶,还是摘除发病器官、扩大清扫范围。”杨蔡江说,为了避免误诊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就需要病理医生、技师用心对待每一张病理切片、每一份病理报告。
长年经验铸人才
如果将病理报告比作临床医师的指南针,病理医生就是打磨指南针的工匠。一位病理医生的培养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在数以万计的切片阅片量中锻炼眼力、积累经验。
“看病理切片与操作检验器材不同,不是一下就能上手的。如果没有五六万张的阅片经验,很难成长起来。”杨蔡江从事病理诊断工作已有20年时间,刚来到病理科工作时,他翻出了库存的病理切片,通过大量阅片来积累经验。如今,他将大量阅片、自我学习这一习惯传给科室后辈,还在科室内定期举行业务学习会,共同学习研究近期疑难病例,推动科室诊断水平提升。
每位病理医生每周需要看近千张病理切片,判断、撰写报告都需要“快、准、狠”,为报告的一字一句负责。遇到疑难杂症时,需要反复查找文献、与临床科室沟通,谨慎做出判断。在重大的责任与压力面前,除了长期积累经验外,对病理工作的热爱也是造就病理人才的一个重要元素。
病理医士肖艺进入病理科工作已有三年,在她看来,这份工作充满值得钻研的内容,“还挺有趣的”。而这正是从事病理工作所需的特质之一。杨蔡江认为,从事病理工作,要心定、甘坐“冷板凳”、肯钻研:“我们就像做科研一样,研究显微镜下的世界。同一种疾病也可能有不同的镜下表现,守得住显微镜,深入、潜心研究,就能在这个‘花花世界’中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
为提升制片精度,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2023年至2024年间,病理科对切片机、脱水机等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还新引进了免疫组化检测技术,填补原有的技术空白。“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提升病理诊断与科研水平,做临床医生最靠谱、最可信赖的战友,为患者寻觅患病之外的‘生机’。”杨蔡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