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是人们居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市场也洞悉了消费者的需求,不断研究如何让床和床垫的材质、功能推陈出新。近日,记者走访有关市场。在延平区亿发建材城,某寝具品牌经营者应莉娟向记者演示了电动智能床的多种功能。它将舒适睡眠的体验感又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电动智能床最大的特点就是智能化与可调节性。它可以通过遥控器或者手机App来操控,轻松地调整床头和床尾的角度。比如,当我们想要靠在床上看书或者看电视时,只需按下按钮,床头就能缓缓升起,调整到舒适的角度,让背部和颈部得到支撑,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带来的腰酸背痛。
入睡时,电动智能床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睡眠习惯,将床尾调整成微微倾斜的状态,这样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腿部水肿,提高睡眠质量。有些智能床在识别到使用者的鼾声后,会自动将床垫调节成适合的弧度。甚至有些高端的电动智能床还配备了按摩功能,帮助使用者缓解疲劳,惬意地进入梦乡。
应莉娟介绍说,高端的电动智能床不仅仅用于睡觉,在健康监测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它的内置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心率和睡眠状况,并将这些数据同步到手机端,方便使用者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此外,它还有播放音乐和轻柔唤醒等功能,深度融合了人性化设计,让使用者入睡和苏醒时的心情更加愉悦。(黄靓 文/摄)
延伸阅读
古时人们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床作为寝具,舒适与否决定了睡眠质量,它有着漫长而又丰富的发展历程。我们一同回溯历史,瞧瞧床是如何演变的吧。
远古时期,人们都是席地坐卧的,没有专门用来睡觉的床。在商代的甲骨文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床”这个字。从字形结构来看,像是一个带腿的架子。相传,古时候人们把能靠能坐的几榻叫作“床”,多数在祭祀和人们生病的时候使用,为的是便于搬动,后来才演变成了寝具。起初家里来客人,大家要么席地而坐,要么坐在床上。或许是觉得拿睡觉的床招待客人不太优雅,便出现了一种专门用来坐的床——匡床。匡床呈方形,仅供一人独坐。在春秋战国时期,匡床已经被普遍使用。
西汉后期,又有一种坐具出现,那就是“榻”。从《韩熙载宴图》中能看到一张三围屏式罗汉床,它涂着黑漆,有着雕花高围栏,并且在榻前还摆放着三张方桌,用来放置酒杯和食物。也就是说,韩熙载就是在这张床上,热热闹闹地招待过好友。虽说如今我们常常把“床榻”一词挂在嘴边,认为“榻”就等同于“床”,是用来睡觉的。可实际上,“榻”在刚诞生时,只是一种坐具,经过漫长的发展才变成了寝具。
明代堪称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顶峰时期,当时诞生了三款经典的“明星产品”。“架子床”,顾名思义,床四周是有架子的,完全没有遮挡;要论私密性,没有哪张床能比得上“拔步床”。它外形庞大,结构复杂,看上去就好像是在架子床外面又增加了一间雕梁画栋的木屋;“罗汉床”介于床和榻之间,既可以放在寝室供主人休憩,也可以摆在客厅用来招待客人。
19世纪40年代之后,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思想涌入中国。这一时期,床在设计方面更呈现出了中西融合的特征。比如,在制作材料方面,使用了铁、铜等金属材料。而后,床垫也逐渐传入中国。随着时代发展,水床、折叠床、悬浮床等接连出现。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黄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