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2日
第6版:

外婆家的渡口

外婆家坐落在武夷山南麓建阳区麻阳溪畔的一个小村庄,村子东面的渡口,是我小时候爱去的地方。

这里之所以称为渡口,是因为当年没有架桥,村民要过河到对岸劳作,只能靠手撑木篷船渡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木篷船是沿河两岸村民来往的水上主要交通工具。

木篷船两头尖翘,由厚实木板特制成形,船舶后半部覆盖着半圆形的篷,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篱,半圆形船篷里面有一个类似“榻榻米”小床,紧挨着船篷左前方,摆放一个烧炭小火炉,炉上架着小锅,应该是船夫为节约时间在船上煮饭、烧菜的,木篷船的前半部首舷有两块较宽的对称厚板平卧于两侧,方便渡船的人们乘坐。船头边沿则用铆钉固定凹槽,分别摆放竹篙与固定船桨。竹篙通常是船刚刚启航时在浅水区使用,或船即将靠岸用长长的竹篙撑住船体,以稳住其方向而不偏航。竹篙一般用韧性较好的青皮老竹制作,篙的最前方有一根粗大铁钉,竹篙约有七至八米长。船桨是在深水区用,桨柄桨面宽薄,这样划起来排水量大,速度自然就快,当船行驶到深水区域,竹篙已撑不到河底,船夫此时必须用船桨卖力往后划,从而带动船体继续向前行驶,桨与篙的使用也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年少的我到外婆家最喜欢渡船,但不是过河劳作,而是体验划桨、撑竿、戏水之快意。每当船夫满载着辛勤的人们和耕耘农具缓缓启航,远山倒影映入宽阔的河面,平静的水面因为竹篙打在岸边鹅卵石缝隙中发出“咯吱、咯吱”的脆响并飞溅起朵朵浪花,当船桨划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这一圈圈、一片片水波纹理仿佛一朵朵“同心圆”在碧波中荡漾、飘散。在少年的眼中这是一幅最美的自然图案与山水意境。多年以后,每每回忆起黑黝黝的艄公匍匐着身子、赤着胳膊,吃力而有节奏地一前一后推划着木桨、吹着号子,任凭水波拍岸击打船身带来荡悠悠、摇晃晃的畅快,这种感觉令人难以忘怀,此情此景已在童年的脑海中绘制成一幅永恒的乡愁画面,定格为一尊力与美的人物雕像。

渡口是由大小不一、长条形块状花岗岩青石板围成半弧形的阶梯状河岸。岸边樟树、垂柳一棵棵、一排排立在翠碧河畔,溪涧芦苇、菖蒲一丛丛、一摞摞,常有野鸭、白鹭藏于其中,时而闻得燕子呢喃,忽而听到山雀啾啾,这里是鸟的天堂、是生灵的乐园,给山乡村野带来无限生机;这一棵棵、一摞摞自然界的“绿色天使”又好像一位位忠实听众,守候在故土聆听着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山涧泉鸣与水流欢歌。

夏日渡口溪水潺潺、蛙声阵阵,岸边的石板光滑、透亮,这是村姑与妇人每天洗菜、洗衣、取水留下的辛劳痕迹,时而听到“砰、砰、砰”木槌敲打衣物与小姑娘洗衣时“哈、哈、哈”清脆爽朗的说笑声,这美妙、悦耳的乡村旋律,如天籁般音符回荡于山谷间,飘扬在山里山外;冬日渡口水平如镜,河面腾起层层薄雾,似烟云、如轻纱;偶见成群的小鱼虾畅游于清澈透明的麻阳溪河底、鹅卵石缝隙中,远山、旷野、蓝天的倒影映衬其中,如诗如画;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小村庄炊烟袅袅,篷船泊岸,劳作一天的农人在渡口洗涤农具,河岸波光粼粼、倒影清清,他们洗去了一天的疲惫与尘土,迈着沉重的步伐、拖着勤劳的背影,迎接万籁俱寂的乡野月夜……

岁月如流,往事悠悠。几十年前的少年已步入中年,外婆也不在人间,当年渡口黑黝黝的艄公还健在否?水还是麻阳溪水,渡口却芳草萋萋,木篷船也没有了踪影。如今,渡口边上一座钢筋水泥大桥横跨沿河两岸,桥上耕者来来往往、行人闲庭信步,村庄新房林立,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云:“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作者:□陈军
2025-01-02 □陈军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17313.html 1 外婆家的渡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