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夷山市驱车前往岚谷乡西北方向的岭阳行政村,行至丘岭自然村,再顺石筑古道步行登山约八公里,就到了与江西省交界的海拔高达1134米的岭阳关隘口。岭阳关这条古山道,曾是马帮贩卖茶盐跨省做生意的必经之道,它是链接闽赣两省重要的陆上交通之一。
岭阳关亦称绵阳关,始建于南宋,为武夷山八大出省关隘之一。关隘由关口、关门、墙垛和走马道构成,为使行人到此能停步歇息,建造者把隘口修筑成关亭。在此稍坐一会,举步出关就能呼吸到另一省的空气了。在和平岁月里,关隘口一般不驻防,来往商人可自由出入,从而繁荣了省与省之间的经济贸易。
过去由福建沿境地带生产的竹丝、茶叶、毛枋(棺木初坯)以及土特产,通过这条官道源源不断地运往江西及更远的地方。每当年关来临,又有特别多的江西小商贩经岭阳关到岚谷赶墟市卖红糖、草鱼、山茶油等,还有不少江西牛贩子也不错过发财机会,赶着大批耕牛来岚谷牛市上做生意。岭阳关古驿道每天迎来送往不知接纳过多少匆匆而过的足音。不少江西的商客,把女儿远嫁到岚谷,每次来岚谷做小买卖时,住在女儿女婿家里,也能省去不少花销。
岭阳关不仅是生意人脚下的生财之道,也是所有行人过客通关的必由之路。在乡民的眼里,岭阳关不仅仅指的是通省关隘,也是与岭阳关相连的附近丛林大山的统称。说起岭阳关,不得不提到“岭阳造”。在特殊时期,由闽北党组织在岭阳关小溪坪附近的山坳里建起了秘密兵工厂。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兵工厂的同志们凭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攻克一道道技术上的难题,成功地制造出一批批子弹、步枪、手榴弹、地雷、松筒炮、锡炸弹等武器,被誉为“岭阳造”。这些武器不仅保卫了苏维埃红色苏区,也为闽北革命斗争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助力。
时至今日,仍有红色情怀的追寻者,慕名前往岭阳关,找寻烽火岁月中革命前辈留下的足迹,以苏区人民的精神激励自己的奋斗激情。还有不少喜欢地域文化酷爱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者,也慕名而来,登临岭阳关,领略岭阳关古茶园风光,寻崇阳溪水之源,赏风景如画的岭阳关群峰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