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9日
第4版:

推推搡搡话请客

临近年关,这让我想起过去推推搡搡的请客。

现在请客简便,无须“拉”,只需拨一通电话或发一则微信讯息,来者自来,不再客气;不来者,找个借口推托,主人也不会再三地邀请。过去请客似乎要推推搡搡闹腾一番,对方才肯光临,加之你谦我让,对方不肯坐上座的喧闹。客人坐好,请客一方也会捧上闽北人招待客人的佳肴膀蹄,上膀蹄必拨烛、点香、燃放鞭炮以示重视。

父亲有治婴儿咽疾偏方,有些小孩常常咽喉起血泡,日夜哭啼,不肯吃奶,父亲每每都乐于助之,攒下不少人缘,常在被请之例。通常请者亲昵地喊着叔叔、伯伯,父亲邀共进门,对方说明来意,父亲客气一番,倒也去。他也有不肯去的时候,任凭对方推呀拉呀,就是横竖不挪窝:“不去,不去,下一次,下一次,不敢劳神,喊就跟吃一般!”对方又推又拉,不依不饶:“只是添一双筷子!走,走,走,不要拘礼!”小妹妹看见两个大人拉扯,以为是打架,时常吓得号啕大哭。

父亲块头大,对方总也拉不动,偶遇力气大的,他就扳着门枋,抱着柱子,对方花九牛二虎之力也请不走,直至来了救兵——或其儿子或其兄弟,硬生生掰开父亲的手指,父亲抗拒不了,只得一路嘟哝着,不好意思地走了。

有一次,外村的表哥来家做客,正逢村里本族兄弟里家请客请他作陪,他死活不依,抓着门栓不放,竟把门栓扳掉下来,兄弟俩不知花了多少气力,才像绑架似的把他拉走。

小时候我对父亲的客气很不以为然,怎么“喊就跟吃一般”?就故意将他一军,到吃饭时喊他:“吃饭啦!”然后说:“喊过了,等于吃了,你现在可不能要吃了!”当然,脑壳也不免要“挨栗子”。长大后才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对于吃请十分珍惜,那时的人又纯朴,吃人家一顿饭总想着如何回请报答。家里猪长大了,对于不善杀猪卖肉的人家来说,杀了卖是比整头卖更不划算的,父亲不善杀猪却坚持要自己杀猪,说吃了很多人家的“出豨早”,也要回请一回。父亲那辈子人忌讳“杀”字,通常把杀猪称“出豨”或“博豨”,“博”在当地话里有“换”的意思。可见,那辈子人心心念念总计较着如何报答。尽管请者诚心诚意不图回报,但被请者对于心知无法回报的吃请,自然不好意思去,推推搡搡就在情理之中了。

农人平时少请客,大多请客集中在正月。农耕时代,正月属于农闲期,隆冬时节食物好保鲜,正是农人休闲吃喝的好时光。亲戚来往、出行请客,合族轮番请婿郎、新娘……整个正月都沉浸在吃吃喝喝的氛围中,要到所谓“二月二,吃干净”——东西吃光了,才会从吃喝中清醒过来。一些亲朋好友以及欠着人情的,平时受恩惠或得到人家帮助,需要表示感谢的,“爱屋及乌”相契朋友来做客的亲戚朋友,意欲扩大社交,表达友善等等,平时专意请显得唐突且又破费,只有到了过年请客时才顺带着请,这是老例。于是,村子里客人往来不断,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推推搡搡拉客吃请的,听到请者热切之言,被请者客气之语,闹闹腾腾,成为农村过年的一道特别的风景,也烘托出浓浓的年味。

过去请客有一种仪式感,它已成为一代人化不开的乡愁,抹不去的记忆……

作者:□谢元清
2025-02-09 □谢元清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18741.html 1 推推搡搡话请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