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3日
第6版:

读书守岁

“过年”,难忘的是年夜饭。年夜饭是农村人家一家人除夕夜的团圆饭,是最奢侈的餐席。此时,母亲无疑是最忙碌的。忙了一大桌的年夜饭,母亲洗刷完碗筷后,并没有空闲下来,还要炒瓜子、花生、地瓜干等。接着,一家人洗澡,换新衣服。母亲趁我们洗澡的间隙,捞好米饭,放进饭甑里,等大年初一直接上锅蒸饭。全家洗完澡,母亲还要将大小桶装的脏衣服提到几里外的河边清洗。

“噼里啪啦”,村里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关起大门,叫“封门”。我们围坐在火炉四周,烤着火,等待母亲摆果盘。果盘里摆满各种水果、食品,如橘子、苹果、米花、瓜子、花生、“白糖”(麦芽糖的俗称)等。唯有此时,我们小孩可以放开肚皮吃。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小时候,每当除夕夜,农村老家守岁习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

每到此时,母亲都要反复交代大年初一的一些习俗。比如不能讲脏话、不能乱倒水、不能扫地等。父亲则将早就准备好的岁火柴,放进“老虎灶”的灶坑。岁火柴是坚硬的、耐烧的树蔸或原木,诸如檵木、油茶树之类的树木。因油茶树容易被虫蛀而枯死,岁火柴多用其树蔸或原木。灶内燃着的炭火烧着了岁火柴,然后盖上柴火灰,确保第二天火还是旺旺的,这就是烧岁火。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小孩尽管可以嘴不停地吃,除夕的夜终究是守不住的。从我记事起,母亲在除夕守岁时,给我们小孩讲她除夕读书之事。那时农村还没有电,自然没有点上电灯。夜晚照明靠火笼,在“火笼”里点燃竹片,或松光照明。当地人叫“火笼”的工具是用铁丝编成网格做的半圆的照明工具,圆圈上夹四根固定,系在竹竿上。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每年除夕守岁,母亲唠叨读书的重要性。还说某地某家靠读书,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之类的话,也早从母亲嘴里灌输到我们的耳朵。

没上学前,母亲会讲些故事,多是古人发奋读书的事迹。上学后,母亲要求我背诵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因为那时除了课本,没有钱买课外书。在那电压不稳定的年代,电灯一闪一闪的,母亲为了防止电灯炸了,干脆关了灯,点上煤油灯。不久,有了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也成了守岁读的书。农村电压稳定后,平时不舍得开灯的母亲异常大方起来,除夕夜客厅、厨房、房间都是灯火通明,并且白炽灯换了大功率。母亲背诵《增广贤文》的句子,教育我们做人道理,尽管那时我们不求甚解。我们“咿咿呀呀”读书后,红包也没等到,就睡着了,最后还是父母抱上床的。

也许是小时候除夕夜养成读书的习惯,每年除夕夜,我们都会拿起课本读书。没承想,习惯成自然,读书守岁居然成了我家除夕的习俗。

有了守岁读书的经历,我特别爱护书籍。小时候,家里没有书可读。严格来说,是没钱买书读。有一年,我省吃俭用买了一本《双枪陆文龙》的小人书,被邻村一同学借走,他找各种理由不还,我和哥哥在他回家必经之路等他,直到他答应用2本旧书交换才作罢。小升初,我考上城里中学,接触书的机会多了。街道边摆有书摊,当然是一些旧书,每当路过,我会迅速地翻阅书目,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似的看书中内容。周末,在新华书店一待就是半天。翻到好看的书,装着挑书,逃避书店店员的目光,不断更换看书地点,“打游击式”地蹭书读。碎片化的读书致使后来看书速度很快,也养成保护书籍的习惯。蹭书看的回忆,我十分珍惜我的书,哪怕是课本,即使是虫蛀、破损,也绝对不会卖的。

直到家里有了电视,除夕夜看春晚逐渐成了守岁的习俗。我家的守岁读书,才一度中断。

尽管小时候的我不明白,为什么守岁要读书?“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也许除夕夜是新旧交替、辞旧迎新之日,守岁读书,母亲希望我们不要消磨时光,趁着年轻,好读书时好读书,一年到头都要读书。

很多年后,我看到“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对联,才真正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

十多年前,我开始写作,数百篇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从那时开始,借书、读书、写作也成了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守岁夜,又重操旧业,读起书来。守岁时,我也给小孩示范读书,重拾读书守岁年俗。

作者:□余万有
2025-02-13 □余万有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18933.html 1 读书守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