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散发着小吃的清香。年糕、千层糕、瓜子、花生,大众化的小吃不算,那糍片、玉兰片、米花、包糍、糯糍、脚掌糍、豆渣饼、苦槠糕……都是家乡特有的小吃。
家乡光泽,位于闽赣边陲,当地盛产水稻大米,地瓜、玉米、豆、蔗、笋、菇等,人们所做的小吃都离不开当地的物产,当地人用自己的物产,在丰富自己的主食之外,开发出各式各样的小吃,满足自己的饮食文化生活。
过年,是当地小吃集中展示的日子。
每年小年过后,当地人拿出早早备好的食材,开始浸糯米、泡大米、磨米浆,以及切地瓜,榨果子,炒米子等,开始准备过年的小吃。家乡的小吃很有特点,油榨类有米花,又叫米粑、冻米花,家家几乎都会做。是用糯米拿去水泡,拿去蒸熟,拿去晒,搓成一粒粒,放进锅里用油炸。然后在锅里按一定的比例,将牙糖粘加白糖熬好,将做好的米粒和炒熟的芝麻、花生一起加热拌和,铲出来放入特制的木方盘中,用圆杖来回滚动,把米粑压紧压实。冷却后用刀切成一条条,再切成一片片相连不断。放入封闭的洋油箱或钵罐中贮放,保证不会泛潮,拿出来吃时香脆可口,甜不厌味。
糍片,是用大米加糯米,磨浆后放在锅里摊,切大蒜、辣椒粉、盐、碱等成团状,而后铲出一团,做时揪一小团用圆盖压成一片片,放在筛子上晒干,收进封闭的器物贮存。食用时用油炸吃,清香可口,咸辣宜人。
浪片,是用大米加糯米,磨浆后放在锅里摊,放糖成团状。用山上的野果子染色,红、黄、白、绿等,而后倒成薄薄的一块块放在竹竿上晒干,用剪刀剪成一片片,或三角形,或四方形,或长方形,放入封闭的容器中贮放。吃时用油榨(过去用沙炒)出,一片片不同形状,五彩斑斓,赏心悦目,而且入口甜脆爽鲜,让人清香满口。
糍糕类普遍的有糯糍,有脚掌糍,有豆渣饼、有苦槠糕、有米糍。如糯糍,是以糯米为主,加入少许当地产的粳米来调节软硬。在水里浸泡后放到锅里蒸熟,然后倒进农家中备有特制的大石臼中,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用木铲翻,边舂边铲,这在民间称作“打糍粑”。舂烂到一定黏度,以挑起不断为准,然后放进盆里,用一些香油点润。另外将豆子、花生、芝麻等炒熟碾成粉,加上糖拌和装在碗里,再将打出的糍粑用手捏成一个个拇指般大小的丸子放在干粉碗中蘸着吃,味道清甜可口,香气郁人,是当地人过年流行的小吃,叫作糖糍。
馅菜类普遍的有上元糍、文子等。如上元糍,在当地又叫包糍,用米粉皮内里包馅而成。形状是饺子状、小包子状,表皮颜色是白里透些浅黑黄。包糍是当地农家中必做的小吃,特别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家家桌上的都有的食物。有道是:吃了上元糍,各自忙生计。干果类普遍的有南瓜干、地瓜干、黑笋干等。如南瓜干,是农村一种普遍的小吃,制作有一定的讲究,选南瓜很重要。每年夏秋收下的南瓜,最好是过了季的癞瓜,因为肉质很甜。过年时人们把南瓜采下切成一圈圈薄薄的瓜串,穿在竹竿上晒干,然后用五香等佐料处理后,放进饭甑里蒸熟即可吃。颜色黑红,味道甜滋,清香可口,放在嘴里咬上如韧带有咬头,非常好吃。孩子们过年玩都是套在脖子上,边玩边咬一口,那诱人的样子让你难忘。
小吃,是家乡过上好日子的象征。
这些小吃,寓意了当地年节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以及人们年节生活经历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节时市场上很多吃的东西都有,但家乡的小吃依然,家家户户都会在做。自家做的小吃地道,充满了生活的香甜。到处弥漫的烟火中,依然透出小吃特有的清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