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末夏初之际,各种山珍蓬勃生发,其中就有薇菜。薇菜,对于不是生活在山区的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甚至都没听说过,更不知道它长得是什么样的。它长得有几分像蕨菜,但它与蕨菜的科属又不同——薇菜属于紫萁科紫萁属,而蕨菜则属于蕨科蕨属。
在春夏,凉拌或爆炒的蕨菜常被端上餐桌,成为人们口中的珍馐,而薇菜产量不多,即便是很多山里人家,也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将用薇菜干制作的菜肴端上餐桌。
其实,人们很早就开始食用薇菜。商末周初,就有关于采薇而食的记载。《尔雅》中记载的“紫萁”,即指薇菜。在《神农本草经》中也有薇菜的记录,称之为贯众。还有与薇菜有关的轶事:相传,张良行刺秦始皇没成功逃匿,恰巧遇到黄石公。他见张良面黄肌瘦,于是让张良生吃薇菜,不久张良神采焕发。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仍对薇菜念念不忘,特意让安徽地方官进贡薇菜给刘邦品尝,刘邦甚是喜欢薇菜的滋味。
康熙帝南巡,乾隆爷六下江南,他们的菜单中都没有落下薇菜,或拌、或烹、或调。薇菜以独有的食材风骨,获得众多食客的青睐。
每年四月是采摘薇菜的最佳时间。少年时,我常跟随母亲上山采薇菜和蕨菜。起初我认为薇菜就是蕨菜,经过母亲的点拨我才知道,它们是不同的——薇菜的颜色偏黄色,而蕨菜的颜色偏紫色或褐色;薇菜上的绒毛为黄白色,且相对较少。无论是薇菜,还是蕨菜,梢头卷曲,站立如一个个秀美的问号,此刻采摘最佳。
蕨菜量多,一大早前去采摘,漫山遍野都是亭亭玉立的蕨菜,极为壮观。而且蕨菜和竹笋一样,生长的速度极快——今天早上采摘了,第二天一大早去采摘,又长出了一片亭亭玉立的“问号”,让人越采越兴奋,越采越愉悦,偶然间采到一两把薇菜,情不自禁地扬手喊道:“喔,我采到薇菜咯,我采到薇菜咯。”整篮整篮的蕨菜采回家,母亲会把吃不完的蕨菜拿到城里卖,而将量少的薇菜做成菜干,过节过年吃。鲜薇菜会很快失水萎蔫、老化,因此母亲会及时把采摘回家的薇菜做成菜干。她用旺火烧水,将薇菜放入沸水中烫约4分钟捞起,放入冷水冷却至常温晾晒。焯水后,如果不去毛,薇菜干呈绿色,叫作“青干”。将薇菜表皮的绒毛去除晒干,呈红褐色,叫作“赤干”。在晾晒过程中,母亲要对薇菜进行反复搓揉,确保薇菜晒干后纤维不会木质化,以保证食用时的好口感。
食用薇菜可分为鲜吃和干吃两种方式。鲜吃是将刚采摘的薇菜,用开水浸烫、漂洗、去土腥味,再对它或煸、或炒、或做汤、或凉拌均可,清脆可口,香味独特,让人久食不厌。我最喜吃是用霉豆腐的汤汁炒出的薇菜,辣、香融入薇菜的溜滑中,随便一划拉,一大口饭菜就溜进了肚中,往往可以比平常多吃一两碗饭。吃好饭,放下碗筷,我还要咂咂嘴,意犹未尽。
薇菜鸡丝也极美味。其特点是色泽洁白翠绿,口感细嫩鲜美。每年我都会到山里采摘薇菜,亲手做这道菜。我将刚采回的鲜薇菜洗净,撸去绒毛,入沸水焯片刻,控水切段,再往锅内放入猪油烧热,放入姜、葱煸香,倒入鸡肉丝快速煸炒,加入精盐、料酒等佐料,最后放入薇菜翻炒,出锅即成,色香味俱全。
干食则是先对薇菜干进行泡发,再做成各种菜肴。每年春节,在年夜饭上,都有一道母亲烹饪的薇菜佳肴。母亲最拿手的是肉丝炒薇菜。她先将腌制好的肉丝倒入热锅中,快速翻炒至变色,炒至肉丝表面微微焦黄出香,再将用温水泡发的薇菜干,放入锅中旺火快速合炒。出锅的薇菜炒肉,肉丝嫩滑、薇菜爽脆,解油腻,全家人都喜欢这道菜。
将薇菜干做成汤也极美味。把洗净的薇菜放入沸水中焯透,捞出放在冷水中浸泡半小时,再捞出沥水,并将木耳洗净备用。在锅里加清汤、精盐、料酒、酱油、姜、葱、海米,用旺火烧开,放入薇菜、黑木耳,待水沸,淋上香油即可。一匙热汤入口,细嫩、咸鲜、爽口。
泡发的薇菜,还可制作成“凉拌薇菜”“薇菜蒸肉”等,为许多人家增添了脆爽的年味。
山间可食用的“野菜”种类繁多,能满足我们舌尖需求的,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山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