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隔壁老王相识差不多30年了。那时刚参加工作的我们在同一生产线,只不过他干的是操作,我干的是维修。当时的作业环境恶劣,不管操作还是维修,到生产线都是头盔、口罩裹得严严实实,都是一身深色的工作服,许是特别熟悉的人还能互相打个招呼,一般的同事,多是相顾无言。
后来,与老王在一次次青年活动中不断熟悉起来。那时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一群小伙子也不愿“宅”在宿舍,于是相约后山爬山、下河游泳等等活动。人数不限,交通出行自己搞定,费用都是AA制。
记得有一个秋日下午,我们五六个人骑车到了延平西芹,当时感觉还不过瘾,于是又往塔下方向的乡村公路骑行。到长建村一带,听到鸡鸣阵阵,顿时觉得嘴巴发痒,觉得应该买只鸡回去打打牙祭。于是就近找到养鸡的农户家中,买鸡、杀鸡,一气呵成,然后载着宰杀好、拔光毛的鸡返回。一路上关于“鸡”的笑语不绝于耳,鸡的味道如何,反倒真的忘记了。
与老王真正熟悉起来,还是单位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那时我们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有时候去南山看望留守儿童,有时候联系血站开展无偿献血,更多的时候是就近在社区开展服务。选个周末,拉开条幅,摆上桌子和工具,社区居民,尤其是一些大爷大妈就纷纷前来“捧场”了。有的拿个风扇、有的拿个电炒锅,还有的拿个破了老大一个洞的搪瓷牙罐,说补补还能装东西。
面对找上门来的“需求”,老王或者所有志愿者自然是竭尽所能,尽量让大家能够满意而归。但我知道,有些人心中是有异议的。比如,“修这些有意义吗?”“补一个破洞的成本比买一个牙罐还多,是不是浪费?”……
我与老王也讨论过这些问题。最终达成的共识是:志愿服务是一种对社会、尤其对社会弱者的关爱,对参与服务的青年是一种实现全面成长的具体实践,这种磨炼态度和成长过程的价值,远非所谓投入的成本能够比拟。
于是不管别人褒贬与否,我们坚持志愿服务,常做常新。正如老王所说:“并不是我们做了多少,只不过我们的心——始终都是热的!”
二十多年前,年轻人一个个意气风发,有的想“下海”,有的想考研,还有的想到股市搏一把……总之,不想平平淡淡过一生。
风潮已动,老王自然也不能无动于衷。
老王曾与我们商量,“虽然自己没有什么背景,基础条件也不好,但总不能在生产线干一辈子吧。现在年轻还顶得住,将来上了年纪,怎么办?”我们问老王是否有具体的想法。他说,自己干活没有问题,是不是能够在表达上提升一下,以便今后有机会改变自己。我们深以为然。
没想到老王说干就干,真的跟我们练起了写作。虽然初中都没有毕业,但有时也会冒出“燕子在空中随意地剪着,一剪又是一个春秋”等佳句,让我们眼睛一亮。由于勤于学习、善于观察,又肯于动笔,老王很快就成长起来,成为单位的“一支笔”。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机缘际会,十年前,单位职能管理岗位出现缺员,老王众望所归,顺利从生产线的倒班转到了新的岗位。到了新的岗位,老王并没有“洗脚上岸”,反而如同找到了一片新的海洋,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他先后拿到了大专、本科文凭,不但逐一弥补了学历上的缺憾,专业上也不断精进,几经磨难,去年又拿到了省级行业专家的证书。
老王经常向我们感慨,自己算是充分享受了这个时代的红利。其实,何尝不是一个个普通老王的精彩成就了这个时代的高光。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始终坚持……这也许就是隔壁老王一路走到今天的动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