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万物复苏,在天气晴好的周末外出赏花踏青时,短途游、自驾游等成为许多人的选择。有不少驾驶员发现,春季行车容易发生“春困”现象。那么,为什么春天驾车更容易犯困呢?
从外部环境来看,春季气温回升,人体血管扩张,代谢加快,大脑供氧相对减少,易产生困倦感。春季日照时间延长,昼夜温差大,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也使得白天更易疲劳。如果是在饭后驾车出行,血液在餐后集中于消化系统,大脑供血减少,容易加深困意。高速公路上路况单一、车速快、噪音低频等特性,也容易诱发“驾驶催眠效应”,令人犯困。
交警部门提醒,深夜(24时至次日2时)、凌晨(4时至6时)和午后(11时至13时)为疲劳驾驶事故高发期,驾驶人应充分休息,避免疲劳驾驶。
开车长途出行应根据“逢三进一”原则,及时到服务区休息调整,切勿抱着“我还不困”“等困了再找地方休息”的侥幸心理驾驶车辆上路。驾驶人员应注意在开车前一天保证充足睡眠,勿熬夜;注意劳逸结合,白天连续驾驶时长不要超过4小时,之后要停车休息至少20分钟,夜间连续驾驶时长不要超过2小时。出行前,注意科学安排行车时间,尽量避免夜间开车,尤其是凌晨时段,白天则要注意避免午后时段行车。
若是长途驾车出行,尽量找一名搭档轮流驾驶。为避免肌肉僵硬诱发疲劳,驾驶人员应避免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开车,可在开车时小幅度调整坐姿和深呼吸,调整身体状态。行车途中若出现疲劳、困倦症状,可开窗呼吸新鲜空气,仍有困意应就近驶入服务区,下车活动腰腿、颈肩等肌肉,待疲劳缓解后再出发。
(来源:福建交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