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西侧围墙边,那棵不起眼的酸枣老树,静静地伫立在时光里。粗糙的树皮刻满岁月的沧桑。平日里,她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低吟着千年的坚韧与不屈,注视着校园里来来往往的人们。
记得每年金秋,那棵老树便成了校园里最慷慨的馈赠者。每当红褐色的酸枣果子簌簌落下铺满一地秋意时。师生们弯腰拾取、品尝,时常能听到“味道不错,就是个头小点”之类的评价。这个“味道不错,”的评价里,藏着多少会心的微笑、纯真的同学情谊和深深的师生情感。更有同事将这份自然的馈赠精心制成酸枣糕,在茶余饭后与友人分享。这无施肥、无农药的纯天然滋味,不仅停留在味蕾,更沉淀为一代代师生心中温暖的校园记忆。
春季,这棵酸枣树下总有一些酸枣核萌发长出幼苗,园丁总是把它连同杂草一起拔了。年复一年,生命的轮回在这里无声上演。
那年春天,雨水格外丰沛。我站在酸枣树下,看着遍地新苗,突然心生忧虑:这棵老树还能结果多久?若有一天它不再结果,甚至枯萎,那独特的酸枣滋味将永远消失,师生们将失去一个共同记忆的载体,老校友们心中那份温暖的校园印记也会渐渐褪色。即使重新栽种,还能找回原来的味道吗?这个念头让我有些着急。我想,我应该做点什么了……
于是,我和几个“生物兴趣小组”的孩子们开始了我们的守护行动。移栽幼苗、培育、再移栽。时间过得也快,不经意间六年光阴流转,两棵从“咱们的酸枣树下”萌发、移栽的酸枣树苗已经有碗口粗。这些年里,我常常不由自主地走到它们身旁,观察新芽的萌发,期待花开的瞬间,守候结果的时刻……看着亲手栽种的酸枣树,感觉就像自己这些年教过的孩子们一样。心想,酸枣树呀你快点长,一起种树的孩子们都快大学毕业喽。
今年五月,老树果实初现。我怀着期盼的心情来到移栽的第一棵树下,抬头便看见枝头点缀着几颗墨绿色的小果,心头顿时涌起无限欢喜。想到另一棵若是雌株也该结果了,我迫不及待地赶去查看。果然,在它的一个侧枝上发现了仅有的几颗果实。听老农说,种子萌发的南酸枣雌株率极低,我们移栽的两棵竟然都是雌株,这份幸运怎能不让人欣喜?想象着未来满树硕果的景象,我依稀看到了“酸枣故事”延续的希望。
感受着酸枣树挂果的喜悦,一连几天,我都会走到那两棵酸枣树下看看,生怕长出来的果子会丢失似的。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我发现其中一棵小树因旁边女贞树的挤压而倾斜生长。这个疏忽让我自责不已。看来,要培育好老树的下一代,我要学的和要做的还很多很多。
初夏雨夜,校园格外宁静。我独自站在酸枣老树下面,思绪纷飞。如何保存这份独特的基因?如何延续这份味道的记忆?如何丰富和续写“酸枣故事”并代代相传?或许,这不仅仅是一棵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每一粒酸枣里,都凝结着时光的馈赠;每一段记忆里,都蕴含着文化的根系。我突然明白,教育的真谛不正像培育这棵酸枣树吗?需要耐心守候,需要用心呵护,更需要将美好的事物代代相传。这棵酸枣老树,已然成为校园里最生动的教科书,教会我们关于生命、关于记忆和传承最朴素的道理。
想着想着,已是夜深人静,我缓步走出校园。街上行人已经很少,初夏雨后空气清新、晚风凉爽,这样的夜晚,很好进入梦乡。路灯下,老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