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记忆如璀璨星辰,永不黯淡。而我记忆深处,最闪耀的那颗,便是我在南平峡阳蔡源插队期间,在西坑村(原址因洪灾后搬迁)担任民办教师的五年时光。
西坑村,一个隐匿在群山怀抱中的小小村落,只有九户人家,分别居住在五座房子里,每座房子都坐落在不同的山坳里。那里的山,青翠而绵延,仿佛是大自然精心打造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宁静的田园;那里的水,清澈而灵动,潺潺溪流在山谷间蜿蜒,奏响着大自然的乐章。而我,就在这个小村里,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
学校简陋,土墙围起来的一间房既是我的办公室,也是我的宿舍。隔壁是一间教室,只有一块黑板、几张课桌椅,那里容纳了十几个渴望知识的孩子。他们是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小不一,于是我只能采用复式教学。课堂上,我一会儿给一年级的孩子们教拼音,一会儿又转身给三年级的学生讲解数学题。孩子们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纯真与好奇,他们认真地听讲,踊跃地回答问题,孩子们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中汲取知识,仿佛知识就是他们心中最甜美的蜂蜜。每当我看到他们因为学会一个新知识而露出的灿烂笑容,我的心里就像洒进了阳光,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在单人校,我既是校长,也是唯一的老师,更是炊事员。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山间,我便早早起床,生火做饭。吃完早饭,我便开始准备迎接孩子们的到来。为了让山村的孩子全面发展,我除了上语文和数学课,还给他们上音乐和体育课。课余时间,孩子们会在小操场上嬉戏玩耍,上课没有钟声,只能吹哨子召集同学们上课。
虽然条件艰苦,但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我的内心充满了满足和幸福。夜幕降临,山村变得格外安静。没有城市的灯光闪烁,没有喧嚣,没有车水马龙,只有那微弱的煤油灯光,在黑暗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我坐在桌前,批改作业和备课。时钟的嘀嗒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提醒着时间的流逝。偶尔,对面山上会传来寒号鸟的啼鸣声,那声音凄凉而悠远,却也给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动。我一边备课、改作业,一边聆听这大自然的交响乐,心中充满了宁静与满足。虽然孤独,但我知道,这些孩子们需要我,而我也需要他们,这种相互依存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那么有意义。
在西坑村的那五年,我才20多岁,那是我宝贵的青春年华,也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孩子们的笑脸、纯真的眼神,还有努力学习的身影,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我见证了他们的成长,时光也见证了我的付出。
那些年,我在西坑村,常常利用周末搞勤工俭学,和孩子们一起拾稻穗,一起上山砍毛竹和杂木棍,卖的钱以资补教学费用。在西坑,我不仅教给了孩子们知识,更收获了满满的爱与感动。我还利用寒暑假和当地农民一起下田劳动。每当汗流浃背、浑身疲劳的时候,我就会在内心吟诵雷锋的日记:“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西坑村偏僻,购买物品要徒步走到很远的洋口镇,看病就医则需要徒步行走到15公里远的峡阳镇。为了解决自己身上出现的病痛,我买了《农村医生手册》《常用中草药》《简易针灸法》等书籍以及常见疾病的简单药品。我学会了给自己打针,做简单穴位的针灸。后来,我也尝试给需要打针的社员打针、做简单的针灸,我得到了锻炼,也和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如今,我已进入古稀之年,离开西坑村已近50年。但在西坑村的那段岁月,却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那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在离开西坑村的日子里,当我在生活和工作上遇到困难与坎坷,只要想起那段艰苦岁月,我就会在心底充满阳光,浑身充满力量,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怀揣着温暖与阳光,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