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第6版:

警惕沉默的口腔“杀手”——牙周炎

警惕沉默的口腔“”——牙周炎

□本报记者 王筱莹

近期,一位知名人士在网友镜头中露出缺失门牙,引发全网对牙周炎的热议。牙周炎,常被称为沉默的口腔“杀手”。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群中牙周病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45%—50%的成年人患有牙周炎,少于30%的成年人患有重度牙周炎。特别是在35—44岁年龄段,牙周健康率不足10%,而在55—60岁年龄段,牙周健康率仅为5%。

牙周炎存在哪些危害?如何预防牙周炎的发生?平时该如何守护口腔健康?带着问题,记者进行走访。

不注重口腔卫生是主要发病原因

“牙菌斑是一种由口腔内的细菌和食物残渣形成的薄膜,它附着在牙齿表面,如果不重视对其进行及时清理,牙菌斑逐渐矿化后,会形成牙结石。”南平市妇幼保健院主治医生葛名青解释说,牙菌斑经进一步刺激后,会引起牙龈、牙槽骨等牙周组织破坏的炎症性疾病,即牙周炎。此外,牙周炎还包括多种类型,如慢性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坏死性牙周炎等。

需要注意的是,牙周炎的发生多数是因为不及时清理口腔导致的,它的发展非常缓慢,一开始的症状很轻微,比如牙龈发红、刷牙出血等。如果在牙周炎早期干预,进行牙齿清洁等治疗,是可以缓解病情的。

很多人认为,牙周炎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得的病,实则这是个误区。近日,15岁的小陈因牙疼到南平市妇幼保健院看诊,在检查后,发现该患者口腔卫生差,存在牙龈探诊出血、牙龈颜色色泽改变、口内牙齿松动和移位等现象,经葛名青确诊,这是典型的青少年牙周炎。

青少年牙周炎发生在青少年时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牙周炎,它的特点是进展快、破坏性强,发于青春期前后(11—13岁开始),早期症状隐匿,如牙龈红肿、牙齿松动移位、出血可能不明显。由于青少年体内性激素水平变化,牙龈对菌斑等局部刺激物的反应增强,可能使原有的牙龈炎症加重,一般认为此病与口腔内特异性的细菌有关,并受家族遗传影响。

很多家长听到自己孩子说牙疼,看到牙龈出血时,第一直觉是孩子“上火了”,会劝其喝去火的凉茶或含西瓜霜含片等,但往往这样的处理不会缓解疾病进展,反而使得孩子频繁牙痛。“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检查。”葛名青提醒。

疾病可从牙齿蔓延至全身

针对牙周炎的危害,葛名青介绍,可以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种。直接危害即由牙龈炎症、牙周组织受损导致的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效能降低,甚至导致牙齿脱落丧失。间接危害包含对口腔局部和全身远隔器官的影响,口腔局部病症常见的有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咬合紊乱、咬合创伤、感染等,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或干预,会严重降低口腔整体治疗质量,甚至可能造成新的医源性损伤。牙周炎引发的慢性感染也可能通过血液循环等途径从牙齿向全身扩散,进而威胁机体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葛名青进一步解释称,在牙周炎各种类型中,侵袭性牙周炎进展极快,多见于年轻人,与遗传或免疫异常相关;坏死性牙周炎则是伴随牙龈坏死、剧痛,常见于免疫低下者(如HIV/AIDS、重度营养不良);全身疾病相关的牙周炎,如糖尿病、白血病等人群会引起继发牙周破坏。研究表明,牙周炎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较高。同时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牙周炎,重度牙周炎会影响血糖控制,而牙周炎的好转,则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据了解,目前较为明确的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疾病已有 50多种,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一些恶性肿瘤等。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婴儿的发生,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均发现与牙周炎密切相关,有双向影响。

记者还了解到,牙周炎女性患者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患者。曾有一位60多岁的女性到葛名青的门诊就诊,该患者牙齿脱落明显。经检查,葛名青发现患者的牙齿经历了一个“病变”的过程,即从出现疼痛,再到牙龈退缩、牙缝变大,牙槽骨吸收,牙龈长包,慢慢地,牙齿开始松动、咀嚼无力,最终脱落。由于牙周炎发现较晚,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在治疗该患者时便颇为棘手。

注重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为了预防牙周炎的发生,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自查口腔卫生状况?

葛名青建议,如果牙龈红肿、出血(刷牙/咬硬物时);发生持续性口臭;牙齿松动或敏感;牙龈退缩(牙根暴露)。发生以上四类情形,需及时就医处理。

针对轻度牙龈炎,通过加强口腔卫生可逆转疾病程度;中重度牙周炎则需到牙科治疗,如进行龈下刮治(深层清洁)、激光治疗或局部用药,严重牙周炎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

如何防治牙周炎?葛名青建议学习“三个一”法则,即:一把牙刷+一根牙线+一年一次洗牙。

一把牙刷:选择合适的牙刷,每天至少刷牙两次,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次不少于三分钟。

一根牙线:建议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线,作为日常口腔清洁的必要补充。

一年一次洗牙:建议每6个月至1年看一次牙医,进行专业检查和洁治。

此外,牙周炎与个人口腔卫生习惯、生活方式或身体状态密切相关。

比如烟草会抑制牙龈血液循环,酒精可能加重口腔干燥,两者均加速牙周组织破坏;高糖、精制碳水饮食促进细菌繁殖,容易导致牙龈出血。激素变化可能加重牙龈炎症;长期压力会抑制免疫系统,增加口腔疾病感染风险。

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还需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多吃蔬菜、坚果、富含Omega-3的食物(如深海鱼),减少碳酸饮料和甜食的摄入;调节情绪,保证睡眠,适当运动(如快走、瑜伽);有意识地控制血糖;加强口腔护理,定期牙科检查。

作者:
2025-07-09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5407.html 1 警惕沉默的口腔“杀手”——牙周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