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第6版:

科学“抗炎” 守护肠道健康

肠道不仅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战场”,更与免疫力调节、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患者频发炎症性肠道疾病时,该如何科学“抗炎”、养护肠道?记者采访了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肖炉芳,为我们解读肠道“抗炎”养护的“七步法”。

1至3岁是筑牢肠道菌群的关键时期

“肠道菌群的构建从生命诞生之初就已开启。”肖炉芳指出,三岁前是肠道菌群健康定型的关键窗口期。自然生产、母乳喂养、少用抗生素,构成了守护菌群的关键环节。自然分娩时,母亲产道的菌群会“接种”到宝宝体内,成为肠道菌群最初的“种子库”。母乳喂养就如同“精准施肥”,母乳中的低聚糖有助于有益菌的定植繁殖。而此时,滥用抗生素会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无差别地破坏有益菌。肖炉芳特别提醒广大家长,务必重视孩子婴幼儿阶段的养育,为孩子筑牢肠道健康根基。

读懂肠道发出的“不良信号”

肠道健康隐患往往通过“便便”发出危险警报。肖炉芳指出,健康的排泄物需遵循“一形二色三次”的原则。其形状应似香蕉状,干结或稀软黏马桶均属异常;颜色呈黄褐色,若出现黑色、红色、白陶土色等,可能暗示消化道出血、胆道梗阻等问题;正常排便频次以每日1次为宜。建议大家养成晨起排便的习惯,通过观察粪便细节,尽早捕捉肠道炎症、感染等“信号”,为疾病的早筛早治争取时机。

好好吃饭有助稳定肠道菌群

肖炉芳形象地比喻,肠道菌群如同“土壤”,食物是“种子”与“肥料”。建议大家保证每天摄入12种、每周摄入25种以上不同品种的食物,科学健康的饮食可以给肠道“播种”多样菌群。早上7点至9点,胃经气血旺盛,此时进食消化吸收效率最高。蔬果、全谷物、蛋白质的搭配,是餐点的优质选择,能为肠道提供膳食纤维、益生元等营养,让有益菌“吃饱喝足”,抑制有害菌滋生。同时,要避免食用含过多添加剂以及高油高糖的食物,否则易扰乱菌群平衡。

充足睡眠可激活肠道清洁能力

充足的睡眠不仅是为了让大脑和身体得到放松,更是肠道自我修复的重要时间。当空腹超过4小时,肠道会启动自我清洁程序,短时的午休会给肠道“减负”,21点至23点是最佳入睡时段,有利于为肠道储存能量。

比起盲目追求“长睡眠”,保障“深睡眠”质量更为关键。睡前1小时应远离电子屏幕,营造安静黑暗的环境。睡眠周期完整,才能真正发挥“肠道清洁工”的作用,清除代谢废物,维持菌群平衡。

运动打造肠道“抗炎”屏障

肖炉芳解释说,运动时身体会分泌“抗炎”因子,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肠道排出毒素。户外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跳绳等是首选,能增加益生菌数量、改善菌群多样性;而久坐不动会降低有益菌丰度,诱发肠道微生态紊乱。从中医视角看,运动还能激发经络气血运行,助力脾胃运化。建议每天安排30分钟以上的运动,为肠道健康加分。

定期筛查给肠道健康“上保险”

肠道疾病隐蔽性强,定期筛查是“早发现、早干预”的关键动作。肖炉芳建议市民不要忽视定期给肠道做健康检查。如肠镜可发现溃疡、息肉等器质性病变;食物不耐受检测能揪出隐形过敏原,避免肠道患上长期慢性炎症;维生素检测可排查营养缺乏情况,因为营养失衡会削弱肠道屏障;肠道菌群检测能精准分析菌群结构,指导个性化调理。值得注意的是,有肠道不适、家族病史、慢性疾病的人群,更要重视筛查。

及时“重启”肠道健康

肠道细胞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给对营养就能重启健康。肖炉芳指出,人体细胞有更新周期,胃肠细胞7天更新一次。补充消化酶、益生菌,改善营养不均衡,就是给肠道“补充弹药”。对于肠道炎症患者,修复肠道屏障尤为关键。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膳食补充剂、功能食品,搭配科学的饮食作息,给肠道“重启”的机会。坚持一年,便能收获更健康的肠道环境。(黄靓 邱爱玲)

作者:
2025-07-09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5408.html 1 科学“抗炎” 守护肠道健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