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志愿填报季,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用AI工具填报高考志愿成为许多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只需在相关软件或平台上输入高考分数、位次、选科等信息,便能即刻生成一份详细的志愿推荐方案,这看似便捷高效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AI帮忙填报高考志愿,真的靠谱吗?
“算法”便捷高效 节约考生、家长时间
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毕业生小梁这几天正忙着为填报高考志愿做准备。近期,网络上不时弹出AI帮助高考志愿填报的广告。于是她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下载了一款APP,尝试着使用AI筛选适合的院校。“面对那么多的院校和专业,真的感到无从下手。”小梁向记者演示了操作方法。在AI软件中输入高考总分、位次、选科等基本信息后,系统迅速生成一份包含1100多个志愿的推荐列表,并给出了“冲、稳、保”三种不同风险类型的志愿推荐,这些信息可免费读取。
如果充值会员,还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进一步筛选,比如院校优先、专业优先、职业优先等,软件中还会附上录取概率预测,看起来的确智能又快捷。这些查询结果,让小梁心里有了大致的填报志愿方向。
记者在手机应用商店里输入“AI高考志愿填报”,很快便弹出60多款提供此类服务的APP。记者浏览了一款下载量达到1162万次的APP,该应用介绍,不仅可提供在线AI高考、考研、高职单招志愿填报,还可以提供美术志愿填报、就业等服务。然而,当记者更换另一款AI软件,输入同样的考生信息时,推荐志愿却仅有400多个。
不同产品有不同推荐结果方案存在较大差异
在采访中,不少考生和家长对AI填报志愿的便捷性给予了肯定。“以前填报志愿,光是收集各个学校的招生信息、历年分数线,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容易出错。”高考考生家长陈颖表示,使用AI填报志愿软件,几分钟就能得到一份详细的方案,还能看到每个志愿的录取概率,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然而,AI填报志愿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考生家长谢莉就遇到了两款不同AI工具推荐的志愿有差异的情况,同时,算出的录取概率也相去甚远,这让谢莉感到十分困惑,“因为数据不准确而选错了志愿,就会耽误孩子的未来。”
不同AI产品给出的推荐志愿截然不同,如此巨大的差异,不禁让人对AI填报志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疑惑。带着疑问,记者在某电商平台联系了几家提供AI填报志愿服务的软件公司。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AI填报志愿软件大多是基于过往几年公开的高考录取数据进行整理和挖掘,再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概率预测。
当问及为何考生的分数、所在省份一样,不同的软件测算出来的数据却“差很多”?一家公司的客服人员解释道:“AI的算法模型是根据大量历史数据推理出来的,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规律,来预测今年的高考录取情况。”但不同公司的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方式以及算法设计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推荐结果的差异。另一家公司的客服人员说:“有些公司收集的历年高招数据不全面,或者没有及时更新信息,也会导致结果差异。”也就是说,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会对推荐志愿的结果产生影响。如果某些关键数据缺失或错误,AI推荐的填报志愿方案就可能出现偏差。
AI仅作参考 不可过度依赖
“数据比较全面,判断误差比较小。”“为正式填报提供参考,没那么迷茫。”……在AI软件评论区,不少用户体验后表示认可。但记者发现,不少软件在介绍中特别强调:“数据仅供参考”。
陈建福(共青团福建省委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中高考志愿填报专家)有着十多年高招咨询经验,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考生和家长不能完全依赖AI的推荐结果,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他认为,AI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AI提供的是全国的大数据,某些地方高校的招生政策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而AI可能无法及时捕捉到这些变化。还有些专业对英语、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分数线有要求,AI可能不具备细节处理能力,从而影响其推荐的准确性。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关乎考生未来的重要决策,需要考生和家长的深思熟虑。AI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在数据整理、信息分析等方面为考生提供帮助,但不能完全替代考生和家长的主观判断。陈建福指出,AI虽然能够提供丰富的数据和看似科学的分析,但它无法真正理解考生的个性化需求。志愿填报需要综合考虑考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条件、未来规划以及地域选择等多方面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是AI 所无法完全覆盖,存在一定局限性。
陈建福提醒,AI的出现虽然为高考志愿填报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式。但是考生和家长必须理性看待AI的实际作用,既可利用其优势,又要避免对其过度依赖。只有将AI的数据支持与考生的个性化需求相结合,才能制定出最适合考生的志愿填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