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嘉定四年(1211),在会试的殿试中,顺昌学子姚宝金榜题名高中榜眼。他代替状元赵建大向皇帝献谢恩表。顺昌民间把姚宝称为“替补状元”,顺昌也就多了“状元坊”和“昼锦坊”两座牌坊,也流传了与状元有关的故事。
姚宝,字贵叔,祖籍北京大名府。其祖父姚懋原为平民百姓,在北宋末的难民南逃大潮中与父母“南驰”,“不幸途中遇虏,母捐于兵”。姚懋是至孝青年,怀着国仇家恨投军入伍,是个“无尺寸之依,方其卑身以求遂其志”的奋斗者。他投军20年,以累累军功从一个士兵被提拔为进义尉,再升武校尉,迁保义郎,后封成忠郎。绍兴二十年(1150),姚懋被任命为南剑州将乐县同巡检,巡检司所设在顺昌靖安都(今顺昌县元坑镇谟武村)。姚懋便安家顺昌,成为顺昌姚氏一族。
姚懋是个“遇敌勇”,也是个爱慕儒学,“居必正冠履,每以诗书训子,日手写数卷”的儒雅武官,而且“临官廉”,没有给子孙留下财富。因此,姚宝的家庭不富裕,请不起家塾老师,只能就读于顺昌城南禾村的馆塾。姚宝天性孝顺,尽管馆塾离家六七里路,但姚宝风雨无阻,坚持回家休息,让他的母亲放心。宋嘉定四年(1211)春,姚宝应试,科场节节顺利,殿试一甲第二名,摘取了“榜眼”,因缘巧合,逢故递补,进殿面圣谢恩,自然成为顺昌人眼中的状元郎。
姚宝高中榜眼,进士及第,即授予“国子录”通直郎、翰林院编修,后升书郎兼枢密院检讨,直至直秘阁学士。他在都城任职24年,于端平二年(1235)以直阁直学士外放做地方官,“出守建安(今建瓯)兼同闽漕”。赴任前,建宁府(今建瓯城)遭遇大灾,“市区二十四,存者九”,民情不安,社会动乱。姚到任后,举德政,办实事,“明诛赏,辨逆顺,拊疮痍,辑流散”。只一年多抗灾救灾成果显著,稳定了建安社会局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受到朝廷嘉奖擢升一级。姚宝仍留建宁府,以重建家园为大事,建成城谯楼,同时“二十四俱复”,受到百姓的称赞和尊崇。嘉熙元年(1237),恰逢朝廷察良举才,姚因政绩卓著,被百官推荐,获得朝廷嘉奖与升迁,“进一秩”。
姚宝科场名列前茅,为官为人“有德有言”。在建宁谯楼建成之后,当时日大文士、后在宋理宗淳熙六年(1179)获殿试榜眼、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的刘克庄写了《建宁谯楼记》一文,记叙了姚宝在建安的功德。
明正德年间,顺昌知县马性鲁十分推崇姚宝,在其主持编修的邑志中将姚宝列入人物卷名臣篇,入祀乡贤祠,并赞其“至孝天性,文学夙成;巍科杰出,宦业光明;疮痍流离,扶循安辑;建人之师,迨今罔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