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洋位于延平区南部,与尤溪、沙县交界,这片革命老区基点村,一脚踏入便似闯进时光的褶皱里。小巷蜿蜒如带,脚下古道石阶被岁月磨得莹亮,每道纹路都洇着陈年絮语。拐过巷口,陈氏祠堂静守一隅,门前几口池塘水井倒映着天光云影。
三层石砌的池塘是祠堂最独特的眉眼。乡俗说聚水便是聚福,这方池塘便成了家族兴衰的见证者,默数着一代代人的祈愿。祠堂周遭尽是岁月的刻痕:路边古石狮饱经风霜,斑驳纹路里嵌满沧桑故事;三棵古银杏与祠堂相依相偎,枝叶漏下的斑驳光影,恰似悠悠岁月抖落的碎片。前些年祠堂修缮时,三级池塘与诸多古迹文物得以妥存,这是村里人对根脉最执着的守护。
祠堂前的旗杆石础格外醒目,右侧“咸丰十年(1860年)”的刻字清晰如昨,像时光盖下的朱砂印。遥想当年,两根旗杆刺破苍穹,猎猎风声里尽是家族的荣光。围墙与台阶保存完好,如忠诚的老仆,将往昔记忆妥帖安放。
祠堂内,“重修祖墓铭志”“祖祠例规”等文字,比比皆是赤子之心。每年清明、中元,数百位子孙从五湖四海赶回,在香火缭绕中寻根思源——这是刻在血脉里的牵挂,从未褪色。
告别祠堂,行至29号祖屋古堡。这座祖辈亲手筑就的老宅,历经百年风雨仍昂首立于村头高处,土黄外墙是岁月晕染的底色,黝黑瓦片错落如鳞,石砌地基沉稳如磐。站在石阶上,菖上村的民居、层层梯田、连绵群山尽收眼底,一幅田园画卷在眼前铺展得淋漓尽致。
古堡大门朝北,门前石板条透着先辈的底气。厚实土墙是坚固的铠甲,内部木构如筋骨相连,大厅居中,厢房对称,数十间房像一本本摊开的家族史。梁上木雕纤毫毕现,墙上书画沉静如谜,每一处都藏着过往的风华。踩在楼板上,“吱呀”声响是岁月的絮语,是乡亲守护的念想;而散居延平、尤溪、省外他乡的人们,总在国庆假日归来,在老宅的庇护下续上血脉的联结。
村中漫步,百年银杏随处可见。深秋时节,满树金黄如蝶翼振翅,落叶铺地,踩上去簌簌作响,像是与故土的轻声对话,温婉而深情。
这片土地的美,不仅在古韵悠悠,更在热血灼灼。革命烈士余维新的故居与公墓默然伫立,他的故事在风中流传,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南平、沙县、尤溪边境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虽朴素,却曾点燃革命星火,馆内史料图片里,藏着先辈们为理想奋斗的滚烫初心。
最后登上金鸡山,1281米的海拔让群山皆成眼底浪。云雾缭绕中,梯田如大地的指纹,村落似散落的明珠。站在峰顶,既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又有心旷神怡的舒展,风拂过脸颊,所有疲惫都随风而散——这是故土的馈赠,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菖蒲洋的一日,看的是景,触的是根。每一块石板、每一片银杏叶、每一口清甜的山泉水、每一缕袅袅炊烟,都牵着游子的心。这里的古韵与赤诚,早已融入血脉,成为一生眷恋的归处,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如今的菖蒲洋,不再是偏居一隅的寂静村落,已是国家3A级景区。随着古韵与红色故事的传扬,越来越多游客循着这份独特的底蕴而来。村口的石板路上,多了举着相机的身影;陈氏祠堂前,常有驻足聆听讲解的游人。池塘边的石阶上,不时响起孩童的欢笑。百年银杏下,写生的绘画爱好者用笔墨留住金黄;古堡前的观景台,各地口音的赞叹交织成新的旋律。
游客的到来,让村里的老手艺有了新舞台:阿婆的山茶、大叔的花生,在市集上成了抢手货;闲置的老屋改造成民宿,木窗里透出的暖光,映着异乡客安稳的梦乡。曾经安静的山村,因八方来客的脚步变得鲜活热闹,古老的土地在守护中焕发新的生机,而那份流淌在血脉里的故土情深,也在与外界的交融中,愈发醇厚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