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0日
第7版:

当体育测试成绩纳入中考总分

暑假 体育培训好“热”呀!

学生奋力跳远

学生练习仰卧起坐

现象 体育培训机构推出针对性训练

“50秒,保持!”在延平区一家体育培训机构里,记者看到,教练正在为学生计时,指导其进行跳绳训练。据该机构负责人介绍,他们以跳绳为特色培训课程,小班教学模式,可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针对性训练。“学生只要按照我们的训练技巧和计划认真练习,五六节课后就能有明显提升。”该负责人介绍说,“在福州、厦门地区,针对青少年的体能训练已不是新鲜事了。自从体育分数被纳入中考总分后,家长们对待这一科目和其他主科一样上心,愿意花钱送孩子到培训机构‘提分’。”

在某团购平台,记者搜索“中考体育培训”,瞬间跳出不少运动中心,其中就有针对青少年中考体育的专项培训。一家建阳的运动机构推出了针对六年级至初三学生的中考体育培训课程。4至10人的课程,两节课团购价为68元;也可以请私教一对一训练,10节课2400元。记者电话咨询商家,商家表示,68元两节是“引流”课包,正式的课程是700元12节课,其中跳绳、长跑、篮球、引体向上等中考项目都能安排训练。

郑晓军是一位羽毛球教练,周末提供上门体能教学,目前他带了十多名小学至初中的学生。应家长要求,每次上课前的热身运动以跳绳、长跑、立定跳远等中考项目为主。“许多针对青少年的体能私教课,教练都会根据孩子自身能力和家长需求调整教学计划。”郑晓军直言,“家长的目的十分明确,为了让孩子学习羽毛球的同时,提前训练中考体育项目。每周保持一定的锻炼频率,不仅让孩子掌握技巧,还能让身体产生‘肌肉记忆’,给未来中考提供‘增值’服务。”

走访中,记者发现一些体育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良莠不齐。有些教练虽然持有相关教练证书,但日常教学多数以成人的体能训练为主,针对青少年的专项体育教学经验不足。还有些教练甚至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仅凭借自己经验进行教学。

看法 “希望通过专门训练,让体育分数‘冲一冲’”

市民叶女士的女儿今年九月份上初三,早在初二时,她就和其他家长“拼”了一次体能课:“中考多一分就能拉开好些名次,不少家长都是抱着让孩子提分的心态对待体育中考。”叶女士发现,自从孩子升入初一后,身边的家长就开始“卷”孩子的运动。无论孩子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如何,都希望通过专门培训将体育分数再“冲一冲”。

相比之下,市民陈女士更为淡定。她并没有立即为就读初一的孩子实施训练计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文化课。“孩子的课业较忙,如果再把时间精力用于锻炼肯定吃不消。”但是,陈女士趁着体育培训机构在做暑期活动,给孩子囤了中考体育训练课包。她说:“根据往届中考考生家长的经验,体育训练是有技巧的,只要在中考前几个月,给孩子‘突击’培训,同样可以让孩子不丢分或是少丢分。”

那么,体育专项培训课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呢?记者采访了曾经参加过体育中考培训的学生梁瑞熙。“我上了半年的跳绳冲刺班,速度确实提高了一些,但跑步和跳远的成绩并没有明显提升。”他认为,培训效果因人而异。而且,培训班的训练强度大,有一次梁瑞熙还在训练中扭伤了脚踝。“孩子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半年内加大了训练强度,却不小心扭伤。好在没有影响中考,要不就后悔咯。”梁瑞熙的妈妈张女士说。

“既然是考试科目,就应该通过成绩反映出考生的差距。突击培训就失去了考试的意义。”市民高先生不认同“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总分,究竟是为了鼓励孩子坚持体育锻炼,还是为了不丢分而专门训练呢?”

福州某连锁健身馆健身教练丁艳指出,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平时坚持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突击培训或许在短期内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应试技巧,但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作用有限。而且,“突击培训”往往伴随着短期高强度的训练,容易导致学生身体受伤,得不偿失。

声音 “突击体训”偏离体育教育的初衷

“体育纳入中考总成绩”已走过七个年头。这七年里,体育在中考中的分数占比持续加重,分值从最初的20分提升至如今的40分,考试难度也随之逐年递增,对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考查内容清晰地分为: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着重检验学生对科学运动、健康生活等理论知识的掌握;身体素质测试,分为必考类、抽考类、抽考自选类,项目涵盖了耐力、力量、速度等多个维度,全面考量学生的基础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测试,则聚焦于学生对具体运动项目的实际操作能力,如球类、田径类等项目的规范动作与运用技巧。

2021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五项管理”规定,其中就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其目的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面对体育中考的这些变化,南平市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福建省特级教师、南平市水东学校副校长郑志平认为,体育中考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考试这一导向,引导学生主动走出教室、走向操场,积极参与各类体育锻炼。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孩子们增强体魄,提高身体素质,更能在日复一日的运动中,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品格和顽强拼搏的意志。然而,如今中考体育项目培训市场的火热以及家长们的“突击培训”心态,只针对考试项目进行机械训练,显然偏离了体育教育的初衷。

各项体能素质发展都有着较为敏感且适宜进行针对性训练的窗口期,每项运动技能的掌握都要经过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固化阶段、自动化阶段,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次数的积累,而当体育变成“应试”教育,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难以真正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反而可能因过度训练对身体造成损伤,甚至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长远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严格落实体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家长也需转变观念,重视孩子日常的体育锻炼,而非仅在考试前突击。只有让体育回归教育本质,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于体育中考改革,拥有健康身心。

(本篇配图由南平市水东学校提供)

作者:□本报记者 黄靓
2025-07-30 □本报记者 黄靓 暑假 体育培训好“热”呀!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6335.html 1 当体育测试成绩纳入中考总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