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姓“体”亦姓“育”。作为长久深耕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郑志平认为,无论是校方还是家长,都应该突破“学校体育就是身体体育”这一传统观念。体育能送给孩子哪些“礼物”,体育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锻炼其身体和意志?一起来听听专业体育教师的看法。
培养坚强品质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体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只要坚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就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今学生大多娇生惯养,在体育教学中,不少学生怕累、怕难、怕苦,如在中长跑、跳山羊、综合素质练习等体育项目中,存在厌恶、反感等消极情绪。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以坚定的信念和行动上的大力支持,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鼓舞学生的士气,激发学生的斗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鼓励学生,激发潜能,培养他们坚持不懈、战胜自我、顽强不屈的良好品质。
“‘身教’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永远大于‘言传’。”郑志平说,不管是一个简单的前滚翻,还是一个复杂的跳山羊动作,教师一个标准的动作示范,会远远超出动作本身意义,学生会被教师的身体力行所感染,更愿意模仿教师去练习。这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同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郑志平建议教师在体育课上要勤于给学生做示范,要求学生的,自己也要尽力做到,利用“身教”的魅力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调节不良情绪
如今,学生因情绪过热而不能控制自己不当行为的事件屡屡发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们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教会学生调控情绪的方法,做“情绪的主人”。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重要表现,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调控情绪的方法。例如:表情调节法,通过微笑,来增强自己的自信,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体育学习;呼吸法,可以让波动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肌肉放松法,运动后学会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调控情绪的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练习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方面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当学生动作出现失误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即自己主动、自觉地通过言语、手势等间接、含蓄的方式,不断、反复地提醒自己沉住气。
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情绪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发展身心,为学生的长期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使其终身受益。
形成合作意识
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氛围,习惯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这是现代孩子的通病。人的生存和生活都不是独立的,需要与他人相处、合作,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课堂这个舞台,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要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和良好现代竞争观。
比如,在篮球比赛中,要让学生懂得同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一场比赛的胜利,除场上个人技能、技术的充分发挥外,还有同伴间的默契配合,切忌“单斗”,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都要以实现最高目标,即赢得比赛为准则。队友发挥失常甚至失误在所难免,队员间更要相互谅解、鼓励与支持,切忌相互埋怨、责备。作为教师要仔细观察每名队员的比赛情况,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表扬与激励,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在南平市水东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游戏都是以合作为目标的。教师通过设置创新性和探究性任务,让学生合作学习,启发学生思考。老师作为引导者,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有序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去体会“健康体育”“快乐体育”“合作体育”的真正内涵。
促进道德养成
内容丰富、思想性强的体育教学,能充分渗透德育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和道德行为教育,促进学生体育道德的养成。郑志平介绍,体育活动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开拓创新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在体育运动中,成功的体验是教育,失败的体验更是宝贵的教育。体育教学中,应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竞赛,让学生既有挫折和失败的体验,又有最终冲破困难摆脱失败、获得成功的欢愉,教师一定要关心、爱护、鼓励学生,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胜利,敢于直面失败。
体育道德是体育运动中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郑志平建议,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好竞赛的手段,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竞赛是公平竞赛,竞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但又要做到尊重裁判,尊重对方。精湛的体育技能固然使人信心倍增,良好的道德作风同样重要。要培养学生克服非道德行为和自我中心行为,倡导自我完善体育道德素质。
(黄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