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骄阳似火,武夷山国家公园郁郁葱葱。
在一块生态样地里,一群小伙子熟练地拿着铁锹等工具“玩土”。他们身旁整齐地叠放着一堆方形采样盒,里面装着各类土壤样品。
“我们正在布置样方,按对角线法采集样品,带回实验室进一步分析。”武夷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吕建林说,通过测定理化性质、矿物元素、有机质结构和微生物组成等微观指标,评估土壤质量,探索土壤与植被生长相关性。
“好的生态系统是可以物质循环的,土壤是生态系统的‘根’。”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纪占华这些年聚焦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监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课题,做了多项研究工作。“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好了,借助生态溢价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支撑环带生态产业发展。”他介绍,武夷山国家公园非生物环境指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及生态价值。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如何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要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做好各项指标监测与预警,对风险区要科学评估,适当开展生态修复,维持好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纪占华表示。
南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要紧扣生态优先这一鲜明导向,一体推进护绿、扩绿、兴绿,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七年来的工作成效正体现了“护绿、扩绿、兴绿”这一理念。
2018年,武夷学院建立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总占地面积830余亩,分为科普教育区、科研试验区、水土保持种苗繁育区、茶园水土流失生态治理示范区等4个功能区,以及设在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基地内的企业茶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
走进科研试验区,满目青绿,武夷学院高级农艺师张见明正在“侍弄花草”。
“瞧,麦冬种植在茶园梯壁上,不仅能有效固定边坡土壤,减少雨水冲刷导致的水土流失,还可以实现‘以草抑草’,降低茶园人工除草成本。”张见明指着一丛丛形似细长韭菜的绿叶植物说,“最神奇的是,麦冬还可以为昆虫等小型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强茶园生态链完整性。”
“我们在这里构建了16个茶园水土流失监测径流小区,通过监测水土流失流量和泥沙数据,试验不同草种防治水土流失效果。”张见明说。
如今,这里已初步筛选出8种较适宜茶园梯壁种植的本地护坡植物,10余种适合茶园套种的景观花卉和乔灌木,构建了“一花一草一木”茶园土壤修复与景观营造新模式,不仅解决山地茶园水土流失难题,还推动生物多样性绿色生态茶园建设,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与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