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耸翠,碧波潴秀。
千年古邑,秀美杉川。
光泽,一座位于闽赣两省交界处的小县城,与江西省黎川、资溪、贵溪、铅山四个县市接壤,与本省的邵武、建阳、武夷山相邻。光泽地方虽小,却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在这片仅2000多平方千米的古老土地上,勤劳淳朴的光泽人用双手与智慧不断创造和传承着一个又一个非遗。
跟着非遗去旅行,穿林海,跨涧水,我们来到“在一滩高一丈,光泽在天上”的杉城。“凤舞富屯,翠溢杉关”,光泽民间讲古人在宣讲栏下讲述着光泽的历史文化和传奇故事。散学的孩童在农家书屋里翻看着《本草光泽》,了解光泽“建昌帮”中药炮制的传统技艺。“工具辅料土特,工艺取法烹饪,讲究形色气味,毒性低,疗效高”是其独特的炮制技艺精髓。“建昌帮”加工工具,刀刨齐全,多特色工具刀如切药刀,刀面大、线直、刃深、吃硬、省力,一刀多用,切片斜、薄、大、光,特点鲜明。
伴着轻风,我们爬上杉关。在巍巍雄关下,耕耘的庄稼人唱着汉族客家山歌,歌声悠扬、清亮,田地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一旁的工地上,工人们运用闽北古民居营造技艺制作柱、梁、枋、窗、门、翘角、斗拱、古戏台、古廊桥等土木结构的建筑,以还原旧时杉关的雄壮之美。
不觉中已到晌午,我们早已饥肠辘辘。在杉关游客中心,热心的官大姐端上一盆光泽特有的小吃——文子,一口文子就着一口擂茶,别有一番风味。不一会儿,桌上陆续摆上了泰军扣肉、闽北榨笋干、糍片、上元糍、清溪豆腐、芋饺等光泽特色小吃,大家的味蕾也一下子被打开了。此时,细看四周装饰,游客中心的每个窗户上都贴着闽北剪纸,有花、有草、有动物、有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游客中心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凤凰山》《青龙山》《打猪草》《下南京》等三角戏。三角戏又称“三脚戏”,在明末清初从江西传入。它与赣南采茶戏、上饶采茶戏和抚州采茶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集采茶戏之大成的一个艺术剧种。三角戏唱腔采用传统曲调,并巧妙融入了光泽山歌,使歌曲富有委婉高亢的光泽特色。这声声唱腔是归乡人的丝丝乡愁,也是故乡人的缕缕记忆,更是他乡人的那份好奇与融入其中的渴望。
午后,我们驱车来到崇仁明清古街,这里有水榭楼台、小船渡口、古樟老屋和小巷故人。古街长约1500米,宽约5米,完整成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号称“五里长街”。这里还坐落着福字楼、裘氏宗祠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崇仁乡党委政府对古街进行了抢救性修复,使那些濒于破败的老屋焕然一新。在这里,裘氏宗祠、文联文创基地以及“我爱崇仁”打卡墙已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点”和旅游热门景点。位于古街中段的崇荟馆是一家专注展陈设计、文化活动策划及茅店窑青白瓷研究的文化公司。此时,这里正开展商周印纹硬陶烧制技艺研讨,专家云集、群贤毕至,大家共同商讨如何传承和发扬商周印纹硬陶烧制技艺,让这项非遗技艺重焕光芒。作为光泽古玩商品的聚集地,古街近期还将开展光泽木活字印刷术、光泽连史纸制作技艺、闽北传统榨油技艺(光泽)研讨会等多场研讨。同时在县文联文创基地内,还将长期开展仿古箱包展览等活动。古老的崇仁古街,是岁月留下的一部厚重的历史文化发展史,是游子在此留下的又一段光泽记忆。
傍晚的小城格外热闹,离小城约5000米处是乡伴油溪风景区。小酒馆里的推杯换盏声中,汉服美女在多肉墙边留下靓影。村里茶灯戏、马仔戏好戏连台。承安桥上,年已七旬的桥首,正在讲述闽北的走桥习俗。走桥即“量桥”,寓意为用虔诚的心追求平安。量桥是光泽民间自古就有的习俗。选在七夕这一天走桥,是因为相传天上牛郎织女在这一天相会,人们美好的祈望也会如愿。据光泽民间传说,人一生要“量三桥”,即父母桥、夫妻桥、子孙桥。先“量”父母桥,保佑父母无灾无病,平安高寿;再“量”夫妻桥,保佑夫妻和谐美满,白头到老;最后“量”子孙桥,保佑子孙满堂,家丁兴旺。承安桥就是光泽民间的夫妻桥,它上承父母、下启子孙,在光泽县诸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晚间,我们回到县城,光明大桥上车流如注,水美栈道霓光溢彩。一轮圆月照在北溪河之时,顺安桥的流光屏上正播放着一段非遗数来宝,驻足细听,别有味道。“光泽的帅哥/乌君的山/干坑的红茶人人夸/光泽的美女/剪纸的秀/古民居的营造技艺很悠久/杭川的酒/司前的水/清溪的豆腐流口水/杉关的树/油溪的桥/七夕的廊桥等你来走桥……”城市会客厅里,大家围桌而聚,以茶会友,说着光泽茶事,品着光泽干坑小种红茶,了解光泽茶文化。“茗香飘满心飞溢,情绕小堂自在飞”,茶香常伴,心间小满。
福泽杉城,小城里的非遗,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杉城人情感的寄托与文化的传承。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这座小城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旧保持着一份难能可贵的宁静与古朴。每当夜幕降临,灯火阑珊处,总能听见那些古老技艺的细语,它们穿越时空的长廊,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独有的故事。
(文字源于《趣游武夷 乐享非遗——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图鉴》一书)
(图片均由赵挺、宋曦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