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第8版:

闽江流域的大圣信俗

顺昌“通天大圣”“齐天大圣”碑刻 (资料图片)

闽江流域河流纵横,西北群山连绵,山高林密。古时草莱初辟,人烟稀少,各种野兽出没其间。亦如宋淳熙《三山志》所言:“始州户籍衰少,耕锄所至,逋迩城邑穷林巨涧,茂林深翳,少离人迹,皆虎豹猿猱之墟。”各地猿猴经常三五成群破坏作物,骚扰民众,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众猴抢妇的事情。由于猴患为烈,民间逐渐产生敬畏心理,继而出现原始的崇猴习俗。

宋代古籍《夷坚志》曾对永福县(今永泰县)民间流传的崇猴习俗有一段生动的记述:“福州永福县能仁寺护山林神,乃生缚猕猴,以泥裹塑,谓之猴王。岁月滋久,遂为居民妖祟。”唐宋以来,闽江流域等地相继流传崇猴习俗,顺昌、光泽、建瓯、延平、古田、闽侯、长乐、连江等地的猴神庙香火旺盛。明代前后,由于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巨大影响,早期的猴神崇拜在闽江流域等地逐渐演变为大圣信俗,其影响力至今不衰。

2011年,顺昌齐天大圣信俗列入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齐天大圣信俗为核心内容的大圣文化,成为福建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之一。

从有关文献和田野调查的资料看,闽江流域的大圣文化信俗当以闽北的顺昌、延平以及福州市区、古田、闽侯等地最具典型性。顺昌的通天大圣信仰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元、明时期以后逐渐演变为齐天大圣信仰,其相关信俗一直流传至今。因此,顺昌应是闽江流域大圣文化发源最早、辐射较广的中心区域。

2005年,顺昌发现多处元、明时期的“通天大圣”“齐天大圣”祭坛和碑刻等遗迹。此后的田野调查统计资料表明,顺昌境内登记在册的大圣文化历史遗存达120余处。重要的活动场所可分为宫庙、通天亭、祭坛及遗址等,有关遗迹遍及13个乡镇,32个村落,其中登记在册的“通天大圣”祭坛达66处之多。

“通天大圣”是宋元话本中的猴神形象,常被写为齐天大圣的哥哥,也有学者认为“通天大圣”是《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前身。在顺昌大圣文化的有关遗存中,年代最早的为宝山南天门通天大圣、齐天大圣并列的“双圣神位”碑刻,据考证其年代约为元末明初。此外,顺昌县博物馆收藏的北宋《杨氏族谱》记载了“通天庙”的所在,可以印证当地的通天大圣信仰在北宋初期就已出现。明清时期,闽北顺昌等地的大圣信仰与《西游记》的故事相互影响,在民间出现通天大圣、齐天大圣信仰交替并存的现象,此后齐天大圣信仰逐渐成为主流;但当地的“通天大圣”信仰并未消失,至今仍然流传。

从最新的田野调查资料分析,福州、古田等地的大圣文化信俗,与闽北顺昌等地的“通天大圣”信俗不尽相同。明清前后,由于受陈靖姑信俗以及《华光天王传》《西游记》《闽都别记》等作品的长期影响,福州、古田等地的大圣文化信俗亦具自己的特色。几百年来,闽江中下游区域的大圣信俗与陈靖姑信俗相互渗透,继而衍变出了丹霞大圣、齐天大圣信仰。

福州地区猴神信仰早已有之,南宋《夷坚志·福州猴王神记》已详细叙述永泰能仁寺的猴王传说,明《永福县志》记有“猴王墓”。此外,《三山志》《五杂俎》《榕荫新检》《竹间续话》等古籍方志对福州“宿猿洞”的蓄猿传说都有所记载。清代长篇传奇小说《闽都别记》则依据宿猿洞猴王传说,塑造出了福州本土猴神“丹霞大圣”。在《闽都别记》中,陈靖姑降伏了千年红毛猴精作为部将,是为“乌石山宿猿洞之丹霞大圣”。在古田临水宫祖殿、福州鼓楼七星井临水宫、仓山龙潭角祈雨殿、晋安宝溪境等主祀临水夫人的宫庙中,都能见到丹霞大圣的身影。

明清时期,福州等地的大圣信仰存在着丹霞大圣与齐天大圣信仰相互交替的现象,并最终演变成相互吸纳、和谐共处的民间信仰形态,这主要表现在“神班系统”的交集中。如紫竹岩齐天洞府屏山祖殿及其分炉的廨院,都是主祀齐天大圣,左右两侧则分别配祀黑大圣、白大圣、丹霞大圣和赤大圣。福州市马尾区闽安村的齐天府圣王庙主祀齐天大圣,丹霞大圣和红毛猴则分立两旁。在福州市闽侯县銮浦圣王庙、溪坂齐天府等处,临水夫人则是作为齐天大圣的配祀而存在。福州市台江区玉树境打铁垱庙则是主祀临水夫人,齐天大圣作为配祀立其左侧。

清代《聊斋志异》曾记述了一段齐天大圣的故事:有一个名叫许盛的山东人在闽经商,当地人常对他宣传齐天大圣神灵的灵验,许盛不但不信,而且对孙大圣神像傲慢无礼,结果受到齐天大圣的报复。在吃过苦头之后,许盛对齐天大圣神灵开始顶礼膜拜,信之甚笃。此后,在大圣的护佑下,他的生意顺利,成了巨富,“自此至闽,必祷大圣”。此外,清代彭光斗《闽琐记》也说福州的许多茶坊酒肆中多挂“绝大灯笼,三祭孙大圣”。可知当时齐天大圣信俗在福州民间流传比较广泛。

近年,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得知,闽侯全县至今仍有30余座齐天大圣庙,仅上街镇就有10多座。这些宫庙大多冠以“齐天府”,基本都以齐天大圣为主神加以奉祀。现代福州等地民间对猴神依然崇祀有加,这里可以引用一个例子。1991年9月5日深夜,福州市区雷雨交加,位于市中心安泰桥旁的一家酒楼突遭雷击,顷刻之间这座酒楼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众多财产毁于一旦。然而奇怪的是周围其他的建筑物都安然无恙,分毫无损。事后当地一些民众传说,9月5日当天本是猴王生日,但是这座酒家却杀猴做菜。于是猴神发怒,引来雷公报仇。这一传说越传越神,以致当地报纸也以“是猴祖作怪,还是自然雷击”为题,发表了文章加以澄清:消防部门检查认定此事是一种罕见的雷击现象。此事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民间对猴神的崇信现象。

位于闽江中游的宁德市古田县,当地的大圣信仰及其文化形态与顺昌及福州等地有所不同。据福建师大黄建兴教授等人近年的田野调查表明,古田县凤埔乡白岩山齐天大圣殿是当地信众信奉的祖殿。民国《古田县志》载:“白岩洞大圣王庙,在二一都山头顶上,祀齐天大圣,其庙以石为瓦,灵迹尤显著云。”当地文化站保存了此处发现的两座香炉,一镌刻明正德二年(1507)“千霞大圣”,另一镌刻“齐天”,为清光绪年间之物。这说明白岩洞大圣信俗至迟在明代就已流传,清代未曾间断,香火一直延续至今。每逢农历七月廿五大圣诞辰日和十月廿七大圣成佛日,各地信众便会一路上山到白岩洞请香火,每回来进香的信众约有两万人之众,规模堪称庞大。在白岩齐天大圣祖殿及其分炉的大圣殿中,齐天大圣神像的左右侧都分别立有一男一女两大副将。据介绍,齐天大圣左侧的副将是其义女(一说义妹)“月孛小姐”,右侧则是其手下“九曜星君”。月孛小姐之名出现在明代余象斗所撰的神魔小说《华光天王传》中,是齐天大圣的女儿,武力高强。九曜星君则是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的人物,在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后曾奉命前往捉拿,最后仍败在齐天大圣手下。月孛小姐和九曜星君为何会成为齐天大圣的配祀,当地传说各不相同。如罗华村齐天大圣殿采用了“女儿”和“手下”的人物设定,凤都天福山齐天大圣殿则是创造了“斗法”的情节。值得一提的是,月孛小姐因其女性的形象,还继承了临水夫人陈靖姑的神职功能,在正月十五,月孛小姐还会代替陈靖姑为村社儿童举行“过关”仪式。这些田野调查的最新发现,为闽江流域大圣文化的内涵演变及本土特色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据作者田野调查,明清以来,在延平、宁化、福安、霞浦等地也流传着猴神或大圣崇拜信俗。如延平樟湖镇上坂、中坂等村,建有三座猴王庙。位于坂头村的钟灵庵,供祀三尊猴神,正中为齐天大圣,左右二尊为配神侍从。庵内的木匾及石香炉上,都分别刻着“齐天大圣”的字样。据当地老人介绍,这里供祀的是猴神,而猴神就是孙悟空。由于存有忌讳,平时人们不敢称之为猴,而要呼为契爸即义父、干爹之意。中坂村显灵庵供奉的猴神貌似唐僧,乡老说是如来佛前看炉的猴神,香火传自福州“总督后”猴神庙。作者在显灵庵还发现两尊清代石香炉,一尊正面刻“齐天大圣”四字,左侧刻“同治八年”等字样。另一尊刻“齐天大圣王”五字,侧刻“光绪九年”“大丘头弟子黄建荣叩谢”等字样。同治八年为1869年,光绪九年为1883年,距今都逾百年。

闽江流域流传的大圣信俗神灵大致可分为善神和改恶从善之神等类别。善神当以齐天大圣为代表,其神性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如做生意、求发财、避邪祛病、保平安、问迷津乃至于男女婚姻等,许多善男信女往往到庙中烧香抽签祈祝,显灵即还愿。延平樟湖的三座大圣庙墙上挂满“有求必应”“答谢鸿恩”等锦旗,这亦是当地民众对大圣信仰炽烈追求的一个写照。改恶从善之神当以宋代以来永泰能仁寺的猴神和福州民间的“丹霞大圣”为代表。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信仰,闽江流域的大圣信俗自然也有其源头可考。根据有关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大致上可从源于早期民间原始的猴神崇拜以及后期佛道的猴神信仰等方面加以探讨。

明代以后,随着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巨大影响,齐天大圣孙悟空成了家喻户晓、人人崇敬的神话人物。在固有猴神崇拜的基础上,各地民间自然而然地将神通广大的大圣形象逐渐移附于原有的猴神身上,于是齐天大圣的崇祀信俗流传广泛,延续至今。

作者:□林蔚文
2025-08-04 □林蔚文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6548.html 1 闽江流域的大圣信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