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南平,这片被武夷山脉环抱、九曲溪滋养的土地,翠峰连绵如黛,云雾缭绕似纱,不仅是全国闻名的“茶叶宝库”,更是承载着千年商贸记忆的“万里茶道”起点。
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搭配武夷山独有的丹霞地貌,孕育出这里“红茶鼻祖”“乌龙茶故乡”“白茶发源地”的深厚底蕴。
南平茶类之丰,堪称群山云雾间的“活态茶类博物馆”——乌龙茶的醇厚岩韵、红茶的蜜香甘甜、白茶的清雅温润、绿茶的鲜爽甘醇在此齐聚,每一片茶叶都带着山的风骨、雾的灵秀,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茶类图谱”。
近年来,“武夷岩茶”“北苑贡茶”“正山小种”“政和白茶”“松溪绿茶”等一个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相继“加冕”,为每一类茶叶披上了“品质铠甲”,更插上了“品牌翅膀”。
日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公告中,南平市提交的包括武夷岩茶、北苑贡茶和邵武碎铜茶在内的9件农产品地理标志集体“闯关”成功,悉数转化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现100%转化。
70万亩茶园如绿色海洋,年产毛茶10.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南平始终坚守“既要生态高颜值,也要产业高质量”的发展理念,以“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为指引,让多元茶类在精心保护与创新发展中协同生长,在“三茶”统筹的康庄大道上稳步前行。
乌龙茶:岩骨花香间,贡韵与新声齐鸣
以“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为坚实根基,大红袍的沉稳、肉桂的张扬、水仙的醇厚……一众名丛的“岩骨花香”特质被悉心守护。
传统的“做青”“焙火”工艺与现代标准化生产碰撞融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地理标志的加持,让曾经深藏武夷岩壑的“岩韵”走出山门,成为全球茶市的“香饽饽”——一盏茶汤里,既有丹霞岩壁的厚重,又有山间兰花的清芬,品饮间仿佛能触摸到武夷山的肌理。如今,它不仅是富农强区的“金字招牌”,更成了南平递给世界的“味觉名片”。
在今年5月发布的“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中,武夷岩茶以品牌强度915、品牌价值750.18亿元的成绩排名榜单第3,连续第9年蝉联茶叶类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价值第2,品牌强度持续保持第1位。
新晋地理标志“北苑贡茶”,承载着“天下之茶建为最”的千年荣光。如今,建瓯市正以地理标志为契机,推动这一历史名茶在标准化种植中守正、在规模化生产中创新、在品牌化运营中焕彩,让沉寂已久的御贡茶香在新时代重焕光华。
小湖是中国水仙茶的发源地。作为闽北乌龙茶的“特色担当”,建阳小湖水仙自带兰香清韵,入口醇厚甘滑,尾韵带着独特的“水仙味”。据了解,在地理标志保护的框架下,当地茶人正为它量身定制品质标准,一点点擦亮品牌认知,让这抹独特的“水仙香”丰富着南平乌龙茶的多样版图。
红茶:千年古韵里,茶香与传奇共舞
作为世界红茶的“开山鼻祖”,“正山小种”地理标志如一道精准的坐标,严格界定了桐木关核心产区的边界。
桐木村的茶农坚守着传统烟熏工艺,松木燃烧的烟气与茶叶交融,酿出“松烟香、桂圆味”的经典口感;同时也包容创新,无烟小种的清甜醇和满足了现代茶客的味蕾。
地理标志带来的品牌公信力,让正山小种的茶香飘向全球——从欧洲皇室的下午茶桌,到东南亚的茶室雅集,都能寻到它的身影。借力国际茶文化推广活动,全球40余国超15万人参与品鉴,让“红茶鼻祖”的声名远播四方。
政和工夫是闽红三大工夫茶之一,条索紧秀如眉,色泽乌润似缎,冲泡后香高味浓,蜜韵悠长。虽然近些年来发展势头变缓,但总有人在默默坚守。
光泽“干坑红茶”,单听名字便带着几分江湖传奇——它享有“天字一号”的美誉,传说其独特风味源于偶然的历史机缘,更离不开茶人代代坚守的匠心。
如今,光泽正依托这一红茶瑰宝,推动茶园与景区相连、茶香与康养相融,让干坑红茶的传奇故事在新时代续写,香飘万里。
据了解,目前整个光泽县拥有茶园面积5.38万亩,年产茶叶2000多吨,年产值达到6亿元。
白茶:清雅时光里,价值与韵味同增
连续四年,“政和白茶”荣登区域品牌百强榜单,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清单,这杯“清雅之饮”正走向世界舞台。
长期以来,“政和白茶”精准锁定了政和高山的生态优势——云雾缭绕的茶园里,茶叶慢慢萎凋、自然日晒,保留了最本真的滋味。“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特性广为人知,新茶清鲜爽口,老茶温润醇厚,每一口都是时光的馈赠。如今,它已是政和茶产业的核心引擎,带动着一方百姓在茶香中增收致富。年产量超1万吨的政和白茶,占政和茶产业的70%以上。
在松溪,“九龙大白茶”的母树,如一位守望岁月的老者,于山间已伫立百年。如今,松溪县为它建起了种质资源圃,12000亩茶园如绿色绸缎铺展山间。其品牌价值高达28.91亿元,600余户茶农因它过上了“茶香飘,钱包鼓”的好日子。
建阳,是中国小白茶的发源地。“建阳白茶”地理标志如一把钥匙,打开了这一古老茶类的源头密码。当地通过科学规划茶园、精心培育品牌,推动小白茶产业复兴。其中,漳墩镇依托“漳墩贡眉白茶”地理标志,年产量已超2000吨,一片片鲜嫩的芽叶,在阳光与微风中慢慢舒展,让小白茶的清雅韵味重焕蓬勃生机。
绿茶:鲜爽天地里,活力与清香共溢
海拔千米的茶园里,昼夜温差滋养出茶叶的鲜爽灵魂。“松溪绿茶”是高山云雾的天然馈赠。它的“鲜”,是雨后新芽的清冽;它的“香”,是山间兰花的清幽;它的“爽”,是入口回甘的利落。标准化生产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双管齐下,保障了每一杯松溪绿茶的品质如一。
如今,松溪绿茶不仅成功打入高端茶饮市场,更成为南平茶叶出口创汇的主力,让世界尝到中国绿茶的“鲜爽中国味”。2023年,其出口量突破6000吨,连续两年蝉联福建省民企茶叶出口冠军。
邵武“碎铜茶”,光听名字就带着几分奇幻色彩——相传冲泡后能软化碎铜,更有着显著的养生功效。这一珍稀绿茶品种,曾深藏于邵武的深山之中,如今在地理标志的发掘与保护下,正一步步走出山门,以其独特的“奇趣”与“韵味”丰富着南平绿茶谱系,吸引着越来越多茶客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