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第7版:

警惕未成年人掉入网络“陷阱”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孩子们接触手机、网络的时间增多。此时,诈骗分子也将目光悄悄投向了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近日,浦城学生小陈(化名)的经历就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前不久,小陈在某社交APP上收到一则关注请求,对方发来图片称有重要的事情,需要通过语音电话沟通。此人表示因自身账号异常无法主动联系,会用小号关注小陈,让其添加后联系。小陈没有多想,拨通了对方小号的语音电话。电话那头,对方自称是警察,声称有人举报小陈的账号违规,若不配合处理不仅会封号,甚至会上门抓人。

在对方的威慑下,慌乱中的小陈取来奶奶的手机,并用自己的手机拍摄奶奶的手机屏幕,按照对方的指示一步步操作:重置了微信的支付密码、查看绑定的银行卡信息,还将微信内的钱转入银行卡再转回微信,最后全部转入了对方提供的一张银行卡。其间,小陈向对方提供了银行发来的验证码。直到小陈的爷爷发现手机上的扣款短信,询问后才得知事情原委,赶忙报警,此时共计被骗7903.53元。

南平警方针对这类未成年人诈骗案件进行分析,总结了不法分子常见的作案手法,其实骗子的套路有迹可循。不法分子首先会在短视频等网络平台广撒网,发布诱导性广告,或者通过聊天、游戏等平台主动发起语音搭讪,以此寻找目标下手。一旦搭上话,他们会更换身着警服的虚假头像,出示伪造的警官证,并用“涉嫌犯罪”“需要核实身份”“不配合的话父母要坐牢”等话术,给孩子制造心理压力,使其陷入恐慌。为了防止孩子向他人求助,骗子会要求受害人“绝对保密”,让其躲进房间或卫生间进行视频通话,切断其与外界的求助通道。同时,还会指示孩子偷拿父母的手机,下载虚拟软件以便单向控制操作。在孩子完全被掌控后,进一步诱导其实施转账操作,或者骗取银行卡、支付平台的验证码。得手后,还会要求孩子删除所有聊天记录,试图销毁证据。

对此,警方提示家长和校方,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宣传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提高防范意识,告诉孩子不要理睬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如遇“熟人”在网络上要求转账,务必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进行二次身份验证,确认对方真实身份。遇到任何可疑情况时,不要擅自决定,应及时与家长沟通。牢记绝不泄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支付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同时,家长要经常检查孩子使用的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重点查看社交账号及银行账户的支付款项,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孩子被骗,要立即保留好相关证据,第一时间报警处理。

作者:
2025-08-27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7543.html 1 警惕未成年人掉入网络“陷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