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成长导师
陈金莲: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感统治疗师、《婴幼儿发育行为测评》一书副主编辑、安徽省育婴员题库编写专家组成员。
亲爱的“心”朋友:
您好!我是一名6岁孩子的母亲。最近,我在育儿这条道路上,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自责。写下这封信,是希望能借助您专业的指导,在孩子犯错时,找到更科学的引导方式。
我的婆婆一直秉持着她那套传统的育儿理念,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恐吓式”教育。比如,孩子不整理玩具,她就会拿着扫把吓唬他,要把玩具扫进垃圾桶。渐渐地,我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每次游戏结束后,小心翼翼又胆怯地把玩具收拾起来。那一刻,我心疼极了,却又不知该如何消除他内心的恐惧。周末带孩子到小区楼下玩耍时,孩子正专注地玩着自己的玩具车。这时,邻居家的小朋友过来想玩,婆婆二话不说,直接从孩子手中拿走玩具车递给对方,还告知孩子要大方,学会分享。孩子当时愣在原地,脸上满是委屈和不解,最后一言不发默默地接受了。
就在上周的一个傍晚,孩子在餐桌上边玩玩具边吃饭,一不小心把整碗汤都洒在了地板上。当时婆婆看到满地狼藉,情绪失控,冲孩子大声吼道:“跟你说过多少次吃饭不能玩玩具!就是不听!”孩子被吓得浑身一颤,眼眶瞬间蓄满泪水。然而,仅仅过了几分钟,当我收拾完残局,孩子却像没事人一样,凑到婆婆身边,用稚嫩的声音说:“奶奶,别生气了,我下次乖乖吃饭。”看着孩子怯懦讨好的模样,我感到不安。他如此快速地“遗忘”长辈的斥责,真的是因为“不记仇”吗?还是为了得到关注与爱,选择压抑内心的恐惧和委屈?这种过早学会察言观色的行为,会不会对他未来的情绪表达和自我认知产生负面影响?我突然心疼起孩子的过分“懂事”。我担心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逐渐变得自卑、怯懦,甚至失去自我,形成讨好型人格。
对于孩子快速遗忘负面情绪的现象,真的是孩子“心大”,情绪稳定吗?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作为家长我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方法,引导他正确认识和处理情绪,帮助孩子在规则与爱中健康成长?期待您的回复,感谢!
家长:琳琳(化名)
琳琳:
您好!首先感谢您愿意敞开心扉与我交流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并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如此关注。来信中您提及孩子被家长严厉批评后很快又亲近家长这一现象。孩子的情感世界确实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点,他们的纯真和宽容常常让我们感到惊讶。孩子的情感世界往往比成人更加简单和纯真,他们不会像成人那样对过去的伤害耿耿于怀,也不会因为一次冲突就彻底改变对某人的看法。相反,他们更容易忘记不愉快的事情,更容易被新鲜、积极的事物所吸引。这种特点使得孩子在面对批评时,能够更快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恢复与家长的亲密关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家长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他们视家长为自己的依靠和保护者,对他们无条件信任和依赖。因此,即使家长对孩子严厉批评,孩子也往往不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们可能会将这种行为视为家长正在表达对自己的不满和期望,从而更加努力地改正错误行为,以赢得父母的认可和喜爱。
孩子的情感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但他们却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面对家长的严厉批评,孩子可能会感到害怕、焦虑或不安,但他们也会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适应这种变化。他们可能会通过寻求安慰、转移注意力或自我调节等方式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一旦情绪稳定下来,他们就会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重新投入与家长的互动中。孩子的宽容和接纳能力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不会因为一次冲突就彻底否定家长的爱和付出。
我理解您作为母亲,担心长辈对孩子过度苛责,让孩子压抑情绪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在我们认识到孩子的情感特点,理解他们在处理负面情绪时的特殊方式后。您可以与婆婆沟通,不要苛求孩子表现出成人的成熟和理性,而是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调节机制。孩子的情感世界是脆弱的,他们需要理解和包容,而不是严厉地指责和批评。
在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因为冲动而对孩子进行吼叫。如果确实需要表达不满和期望,我们可以选择更加温和的方式来进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心。例如,我们可以用平静的语气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感到不开心,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进。这样不仅能有效传达我们的想法,还能避免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隔代养育必然会出现育儿观念上的冲突,积极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建议您增加日常的陪伴和亲子互动时间,来加强与孩子的心理链接。例如,每天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感受;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陪伴和力量。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关注,从而更加愿意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内心情感。
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调节机制。教会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以便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例如,当孩子感到生气或难过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把情绪埋藏在心里。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处理情绪,还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
父母与长辈间也需要沟通、反思,并调整整个家庭的育儿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孩子刚被吼完不久就和家长亲近的现象,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记仇”,而是因为他们的情感世界简单而纯真,具有依赖心理强烈、情感调节能力强以及宽容且接纳的心理特点。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特点,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希望我的建议对您有所帮助,祝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您的“心”朋友:陈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