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这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是鲁迅先生在暮年以回忆的笔触写下的。岁月虽已逝去,但当他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依然能感受到当初的那份纯真与美好。
鲁迅先生的童年并不乏味,他虽生于乡下,却能读书。他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犷,多了一些知书达理。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他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的圆舞曲中度过的。
然而,枯燥、乏味,是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定义。稍稍偷懒一会儿,就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但即便如此,从鲁迅先生书卷里散发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他用一个孩子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的老师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得有血有肉。”鲁迅先生的话语虽然平淡朴实,但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遗。读着他的书,仿佛看到一位年迈的老人慢慢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小孩子。
读《朝花夕拾》,去领略鲁迅先生的童年,慢慢体会童年的味道吧!
(指导教师:兰卫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