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9日
第6版:

想念母亲那碗热汤圆

有民俗专家这样说,中国人过年是一个过程,从腊八节开始到除夕,成为第一个高;大年初一至初三最为隆重,构成第二个高潮;而正月十五元宵节为第三个高潮,月圆张灯结彩,赏灯猜谜闹元宵,才算为过年画上个圆满的句号。每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我总会想念母亲的那碗热汤圆。

我老家多是山区,水田很少。因此,大米、糯米就成了稀罕之物。每到过年之际,父亲总会设法从外地买回一些大米和糯米,丰富家人的餐桌,而这糯米就是用来做汤圆的。

每年进入腊月,母亲就开始张罗着磨汤圆粉了。她将糯米淘洗干净,浸泡在清水中,每天还要根据天气小心地把握换水的次数,保证糯米不变质。母亲说,米要泡上一周以上,做出来的汤圆才会爽滑细腻。

待糯米一粒粒被泡发,变得晶莹剔透时,就可以上石磨磨粉了。随着磨子的转动,浸泡的糯米经磨盘的碾压,变成白白的细浆,从磨盘的边沿流下来,雪白雪白的,有的造型还挺像浓缩的北极冰川。米浆磨好了,就用白布包裹起来,吊在屋檐下等水沥干后,再经过几天晾晒,就变成一坨一坨的糯米粉了,收藏在容器里。要吃的时候再加温水揉搓,便可以进入包汤圆的环节了。

糯米粉备好后,母亲就忙着准备汤圆馅子,将精心挑选的芝麻、花生、核桃、陈皮等原料,一一放入锅里面炒到香酥脆黄。母亲说,汤圆好不好,全靠这口馅,马虎不得。炒好的材料还要用擂钵舂捣,不用太细,有颗粒感的口感更佳。舂好的馅料还要加入融化的红糖或白糖,那时糖很稀缺,有时也用地瓜(红苕)熬出的糖浆调制,这就成了香酥可口的馅料了。

包汤圆看似简单,其实是个技术活。儿时在老家,每当元宵节包汤圆时,我总喜欢围在母亲身边,学着她的样子做。开始包得不好,个头不均匀,一下锅煮馅料还容易流出来。这时,母亲也并不责怪,而是不厌其烦地教我包汤圆的诀窍:“要把糯米粉搓成圆形置于手心里,轻轻地按一个凹形,再将馅料放进去,顺手一合捏紧,双手慢慢搓一会儿就成了。”母亲耐心教,我虚心学,没过多久,我就像母亲一样能包出又圆又均匀的汤圆了。

后来,参军到了部队,探亲的时间多次错过正月十五。而每次回家,无论是不是过年,母亲都会像过年那样备一些汤圆粉,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包着汤圆,一边拉着家常。这时母亲都会念叨:“我们这时包汤圆,也是在包乡愁、包思念。我们要把馅料装得满满的,搓得圆圆的,把祝福、思念都包进汤圆里。”

再后来,母亲去世了,几次探亲回老家,弟妹们也会张罗着包汤圆,但总感觉吃不出母亲包的那个味道,因为那是母爱的味道。甲辰龙年元宵节到了,我想念母亲的那碗热汤圆……

作者:□何东平
2024-02-29 □何东平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03958.html 1 想念母亲那碗热汤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