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元宵,总会想起辛弃疾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来才知,词中“鱼龙舞”,原来与五夫和朱熹有关。
龙鱼,亦称“鱼化龙”,寓意学子一心向学,即可脱胎换骨,由一条普通鱼变成天之骄子、人中龙凤,“五夫龙鱼戏”也因与理学宗师朱熹的一段渊源,成了武夷山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俗文化。
据考证,绍兴十八年(1148),19岁的朱熹喜登进士,乡人在“莲鱼戏”的基础上,添入“鲤鱼跳龙门”的内容,鼓励后生向朱熹学习,经过多年衍化,逐渐成为当地一项不可替代的独特民俗活动。
南宋宁宗年间,在武夷山冲佑观任主持的辛弃疾应朱熹之邀,来到了五夫一起过元宵,观看“龙鱼戏”,一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望着眼前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种莫名悲喜交织心头,那首流传千古的名篇《青玉案·元夕》,不禁脱口而出:“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一夜鱼龙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而今,这一幅繁盛的节庆欢愉,已穿越千年,清晰灵动地跃然在《武夷梦华录》。转眼又是一年元宵,来吧,朋友,到朱熹宋慈故里的建阳,去追寻不曾放弃的梦想……
茫茫人海,世事沧桑,愿今晚观“鱼与龙共舞”的你:乘风破浪后皆有收获,百转千回后都有惊喜,蓦然回首,所有恰逢其时的美好,都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