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经典,即“开卷有益”。翻开书本读书,有好处,有收获。“益”者,可以得知识、经验、才能,可以得乐趣、做人,可谓好处多多,终身受益。
成才须读书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文明史,“读书”被公认为最高尚的行为,读书人被尊称为“士”,即有德行者。
读书,使一代代人攀登上“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外古今对读书的重要性皆有共识。作为“五经”之一的《礼记·学记》,被誉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专论教育的著作,其中有句名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以玉琢成器,人学知理揭示读书对人的关键性。
三国诸葛亮的家训名篇《诫子书》,语重心长告示其继子诸葛乔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训导才识唯有靠学习取得,不学习难以增长才识,读书方可成才。
明清时流行的蒙学课本《幼学求源》用“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意思为书得读多,学问得做深,才能成为多才饱学者。
读书成才,这个“才”字又有什么含义呢?才,象形字,义为草木初生、破土而出、蓬勃向上。后引申为才能、才干、才识等。古时才、材通用。人有用叫做才,木有用叫做材。人才,即指有才能的人。但以儒家的标准,成为人才的人,应是君子、是士人、贤人。现在的说法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古代的教科书跟今天不一样,统称 “五经”“四书”,是我国文化的经典。“四书”能成为自南宋末至清末800年间的基础教育唯一教材,则首先应归功于朱熹,也就是朱子。正是他将《论语》《孟子》和《大学》《中庸》汇编一起,加以注释成《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和“五经”并称。
朱子是一位注重躬行的思想家、教育家,强调“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他教导学生:“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他自己身先示范,言行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体现了一个读书人品行与人格:上书反对秦桧议和,敢于向皇帝直言朝政不正之风,劝皇帝要“正心诚意”“恤民”“省赋”,任职时,赈灾、减赋税、筑江堤、兴学办校、弹劾贪官污吏。故倍受称誉。
书写可悦心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进程没有中断的文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堪称中华文化瑰宝。
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后期。商代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汉字。以后,汉字又经历了钟鼎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汉字对中华民族产生巨大凝聚力,使中华民族绵长悠久。经过历代书法家的不断实践、提高、创新,使得中国书法魅力无穷,精妙无比。有秦汉之古拙,魏晋之风韵,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态,明清之朴趣。
用手书写历史有几千年,而电脑打字不过二三十年,从毛笔到钢笔(硬笔)也不过近百年。书法艺术近几十年已成为全民性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写好字,也是有效的美育教育。
同学们还在学习阶段,作业也是以书面形式为主,更要重视写字。把字写好,收获多多。学字,首先必须从楷书入门,先规规矩矩,打好基础。第二,必须拜师,拜古人为师,认认真真临摹欧、颜、柳体等名帖。第三,持之以恒,踏踏实实学一帖像一帖,学一体像一体。不可朝三暮四(今天学颜,明天学柳)或一曝十寒(一天打鱼三天晒网)。俗话说“字无百日功”,有了毅力和耐心,再加兴趣心,必有收效。
晋代书法家、被后世誉为千古书圣的王羲之,其第七子王献之,学字虽用功,但进步不快,就请教父亲有何诀窍能写好字。王羲之就举东汉张芝练字池水尽黑例子诱导他,并指着家中的十八大缸水说,你把这么多缸水磨墨写干,字就会写好。献之遵照父亲要求,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一手好字,与其父并称“二王”。
学写硬笔的,也一样道理,仿照以上所说,选一本好的钢笔字帖临摹。写好字,有利于学好功课,促进学习;有利于认真完成作业,卷面整洁;有利于美育,丰富知识,身心健康;有利于思维,动脑动手,增强智力。如有志成为书法家,就得加倍努力,加倍下苦功。
书写与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学书法勿忘阅读。前人就很重视“字外功夫”。苏轼有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清末学者杨守敬也认为:“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