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4日
第7版:

“化”科学之理 “学”为人之道

编者按

躬耕教坛,矢志育人。南平一中在“责任担当·活源毓秀”党建品牌引领下,全体教职员工在平凡的三尺讲台磨砥刻厉、倍道而进,于铸魂育人芳香园地朝培夕溉、夙兴夜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众拾柴薪、凝心聚力,为所有学子成长擘画锦绣人生。他们在育心育人事业中,闪烁智慧光芒,落滴成杏坛丝丝细语,为以铭之,特辟本栏。

《礼记·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往今来,智育与德育都是亘古不变的研究话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民族昌盛繁荣的根基,作为“一代中师”,我们要培养的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型或技术型人才,应是担得起历史使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全面发展的新青年。

化学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关系密切,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在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教师理应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中学化学课堂中,从“化”科学之理到“学”为人之道,使“思维”和“思政”齐头并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同向同行。

以史明理 以史为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例如,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将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气。法国化学家贝托雷继续进行了舍勒关于氯的研究,于1785年证明了氯气的水溶液可用于漂白,并应用于漂白业;1915年科学天才哈伯在狂热的“爱国主义”情绪下,向德国提议并推动了氯气在一战战场上的使用,造成了法军1.5万人伤亡,其中5000人死亡。哈伯也因此成了历史上最受争议的科学家,他是能用空气做肥料的科学天才,也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化学战之父”。通过化学史料的学习能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在促进世界发展的同时,其风险和挑战也相伴而生。科学技术终究只是工具,而如何正确使用工具,就需要使用者内心伦理价值和道德的指引。

讲中国故事 树大国自信

中华民族有着长达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拥有着丰富的与化学有关的科技成就。例如古人的冶金、酿酒、火药、造纸、瓷器等,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再到近现代的侯氏制碱法、张青莲测定相对原子质量、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攻关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抗疟疾、超级钢等各类新型材料的发明与应用等科研成果。在化学课堂中用中国科技成就,感召鼓舞青少年要有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大国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链接时代 彰显担当

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脊梁,化学教师要帮助他们深刻认识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嘱托。在化学课中链接化学时事新闻类与社会热点,例如,国家保护环境相关政策、社会热度很高的药物研制、新能源开发、新材料的应用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科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和魅力,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树立远大理想,为绿色发展作出贡献,培养责任担当。

化学是具有学科知识和思想教育双重属性的学科,将思政元素合理巧妙地融合到化学教学中,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引同频共振,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做到培根于无形、铸魂于无声,从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作者:□南平一中 温小倩
2024-08-14 □南平一中 温小倩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11291.html 1 “化”科学之理 “学”为人之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