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岗处的亭子内,看日落时湖畔的风吹,听野草在树下相互倾倒又依偎。我们再次见面,她坐在我面前,同去年离开时无异。
一年前《大学写作》的课堂上,老师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言语中是难以掩盖的喜悦,告诉大家,今天是她本命年的生日,正好遇上了本学年的最后一节课,更大惊喜的是,她将再次以学生的身份进入校园——去读博。她说,十多年了,终于收到这份录取通知书,学的是自己最热爱的写作。那一刻,她的眼里闪着光。
写作,总是难学的,或许,更是难教的。如何从高中的议论文转向更加“纯粹”的文学创作,这对谁来说都是个严峻的问题。而当一个人决定去教自己的学生如何写作,这似乎,是一件更不容易的事。
回想过去的课堂,这位写作课老师总以温柔严谨的形象示人,一周两节的课程,她以文字为媒介,领着这群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孩子一步步走进文学与创作的世界,穿过应用文体走向散文小说诗歌评论文学,又基于这些不同的体裁,去挖掘属于每一个人独特的精神内核与情感世界,不断鼓励着每一位尝试创作的学生。语言学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论题“形式与内容”。想来文学创作亦是如此,文学的形式像是不同的体裁、多样的修辞、繁杂的结构,这些固然重要,且更容易学,但在这门课上,我仍然见到许多“不易学”的内容,剖析主题、体悟情感,甚至是去寻找自己创作的特色,在不断地创作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在一堂堂写作课上,她将这些知识有机地串联,通过自己对文学、对创作、对身为人师这份职业的热情,感染着台下在座的每一位学生。
时至今日,我再次见到她,与她面对面,依旧很难去描述,我到底从老师的“写作课”上学到了什么。当一些前辈问到我,她又是如何上写作课的呢?我思索片刻,还是无法给出对方满意的答案,想来,很是羞愧。在课程结束后的日子里,我唯一做到的事情就是不停地写,不停地创作。她离开课堂的这一年,我们的联系并不多,只是偶尔向她报喜,因那些刊登的作品与凭借写作而获得的荣誉。
我是幸运的,能够在大学遇见这样一位老师,从高中作文不堪入目的窘迫,到上大学收获悉心的鼓励与指导,获得信心不断地尝试,渐渐感受那课上所提及的“于创作中寻求文字的魅力”。
日光渐暗,短暂的交谈过后我们又将分别。暮色中我望向她缓缓远去的背影,多想,再上一节写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