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
第6版:

中秋“烧塔”

扫一扫 听一听

每到中秋,望着硕大的月盘,我总会想起小时候“烧塔”的一些趣事。那是20世纪70年代,“烧塔”还在建瓯、政和、松溪一带农村流行,“烈焰腾空起,红光映塔身。夜深人渐静,月色照凡尘。”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烧塔”的情景。

对于小孩子来说,在“烧塔”活动中可以亲自参与捡拾瓦片、垒塔子。看着垒起来的塔子在夜里烧得通红,是一年中最大的趣事。每年中秋,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个孩子的小村庄,都会垒两三个塔子,比一比谁垒的塔子最高、最大,烧得火最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垒塔的准备工作在中秋节前些天便开始了。垒塔前需要先从村里的巷弄和废弃的宅基地上找到足够多的砖块和瓦片。砖块做塔基,瓦片盖塔身,这是垒好塔子的关键。

中秋节的早上天还未亮,垒塔就开始了。塔基一般是大人帮助垒,或是由稍大的伙伴去实施。因为如果塔基垒不好,塔就垒不高,有可能垒到一半,就会前功尽弃,导致塌塔。

塔基上要开个门,留着伸进柴火燃烧塔身。大点的瓦片,垒在塔基砖头之上。最大的几片瓦片,作为塔顶的盖瓦。塔的下面稍大,一般直径有一米,越往上垒越小,直至盖上盖瓦,垒塔工作才完成。据说,大村庄、城镇里,垒的塔又高又大,而我们小村子,没有那么多砖块和瓦片,自然没法比。不过,大有大的气势,小有小的精致。

中秋节母亲早早就做好了晚饭,好让我们吃完饭后,到村头去“烧塔”。天黑之前,垒好的塔一般要先烧火。因为,要烧红塔基的砖块和塔身的瓦片,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柴火不够多火势不够旺,时间还会更长。

品尝过甜甜的月饼,吃完晚饭,孩子们早早就围在自己团队的塔前,仔细地观察着“烧塔”的过程。那柴火噼里啪啦的声音,瓦片间隙蹿出的火苗,都是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大人也会帮助孩子添柴火,大家都渴望所有的砖块和瓦片,都能烧红烧透。其实,“烧塔”的过程,对于小孩子来说也是“惊心动魄”的,因为最怕“烧塔”时不小心,塔塌了,留下一地惋惜和遗憾。记得有一年,我们团队的塔还没有烧红,就因为添柴火的时候碰歪了瓦片,碎了一大块塔身。

破碎的塔,依然红彤彤的。圆圆的月亮升起来了,升到了屋顶上面。这时候,高潮即将到来,左邻右舍,甚至其他团队的小伙伴也会迫不及待地跑来观赏。退了塔里的柴,留下一些炭,大人端来一碗满满的红酒,吸一大口往红彤彤的塔身上“噗噗”地喷去,顿时退了明火的塔身,又燃烧起高高的火焰。

火焰冲天,照亮了现场每个人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还有远处的房子和晒谷架。经过几次红酒的喷洒后,塔身上的火焰就越来越小了。这时候,“烧塔”活动基本结束。回家路上的孩子们除了兴奋,还有些疲惫。不过“烧塔”的记忆一直缱绻到如今,虽多年未见,可依旧记忆犹新,成了难忘的回忆。

作者:□李隆智
2024-09-19 □李隆智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12827.html 1 中秋“烧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