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第6版:

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世界遗产地之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名山名茶相辉交映,在此并非套话。不信你朝那条平卧的“Ⅱ”字形茶文化旅游道走上一趟,便会深信不疑。这条旅游道起于风景名胜区的大坑口,西行途经九龙窠,北折流香涧、清凉峡、慧苑寺、水帘洞岭下、霞滨岩,于凉伞岩下而归,全程十余里。若走马观花一个多小时,则可结束,若细观探问,就难以定时。

在“Ⅱ”字形线路上,峰岩错落分布,茶园点缀其间,相依相偎,相向而行,山水景观与优异名茶融洽得那么和谐、那么贴切,这是传统武夷茶盆景式栽种法的遗存,却成了一道尤为鲜见的风景线,令人称奇叹绝。

游览行程,一般是从大坑口而进。游人见到北面的茶园点缀于崖下、岩中,若隐若现;南边的茶园或近于溪边,或藏在树林之间。半山有处崖洞,旧时有小庙名曰神通岩,左转弯而上便是“马子洞”,其名由来已经无从可考,据乡人说此处古时是一崎岖小径,官人只能骑马而穿行,故得名,且信之。

西行约百米,便到大红袍景点检票口。前行只见两面峰岩逼仄,小流淙淙,茶丛石径并列。九条“巨龙”分南北而立,护卫着茶王母树大红袍,故名九龙窠。母树大红袍面朝正南,背倚巨壁,西采三仰峰仙灵,东纳崇阳溪紫气。九龙簇拥,涓流渗泽,坑涧云雾可润枝叶,风化烂石以养根基。占尽地利,独享天时。引得观赏者纷至沓来,文人雅士赞赏不绝,蜚声海内外。

2003年中央电视台拍《走遍中国》时,编导刘玲对大红袍传统颇感兴趣,将其摄入镜头。如今每年惊蛰或春分,都会在此举行“喊山”或祭拜母树大红袍。

离母树大红袍向西行,登阶几十步,便到坑之最高之垭口,在此水便分东西而流,弯行入流香涧、慧苑坑,这是一种地袭现象。此处建有一亭,供游人歇息。这里可仰望三仰等西北群峰,俯瞰“九龙”背影。西下几十阶便入袭芳峡,乡民多称之为“马巷”,乃古人骑马小道。西折行数步便入流香涧,也叫清凉峡。此间幽雅宁静,幽兰与栀子、茶花等暗香浮动,随人而行,让人无比陶醉。

沿溪穿峡西行数百米,便进入慧苑坑之慧苑,旧时此处有两茶厂一寺庙,名曰慧苑东西厂,寺名法华。沿坑西入两侧古时还有多家茶厂,如庐岫、远乡、古井、漳堂等。这里长的茶品优良,清时产制铁罗汉茶饼的惠安施集泉茶庄,为获取优质原料不惜重金买去慧苑西厂;尔后泉州茶商张伟人也费尽心思购去东厂后,踌躇满志,语家人曰“得此可安天下矣”。此二商家之举,时在闽省茶界轰动一时。往事并不如烟,如今在慧苑旧址、寺院汲泉煮茗、重谈旧话、想象当年盛况,无比惬意。

离寺东行,只见古树参天,流水潺潺,茶园沿溪和附壁,或居岩中,与游人伴行。不时身临典型的武夷古崖居下,乡人称其天车架,若要知其缘由,当听专业人员讲解。

再东行一百多米,便到水帘洞山脚之下一天然山门,土人名之为“狗洞”,此处是古时水帘、慧苑诸厂人出入必经之“门”。前人在门楣上题有“漱石枕流”四字,文载晋人孙子荆欲隐,对友说将去“漱石枕流”,人诘之“石可漱、流可枕乎?”其辩曰:“枕流可洗其耳,漱石可利其齿”,后人便沿用之。此“枕石漱流”之误矣,典出《世说新语》。

再往前行,两侧耸立巨峰:南曰鼓子,北曰霞滨,其下茶园或显或隐,均为石头砌垒。继前两百来米,待立于南北的曼陀、凉伞岩夹道欢送打卡茶文化之旅游人。在此等候的观光车便接送他们至售票口,由车辆接回各自住地。

在这条茶文化旅游线之头尾,还有两处邻近其线的胜地,是值得观仰的,一是天心永乐禅寺,一是水帘三贤祠,只是要多花些时间。

天心永乐禅寺,位于大红袍停车场之北。坐车可蜿蜒而至,拾阶步行则十几分钟。该寺系山中第一古刹,寺中有茶园茶厂,僧家种植、管理、制作、品饮、销售,禅茶一味得以充分见证,按茶文化专家之论,此茶则为禅茶。

水帘洞在慧苑坑的“漱石枕流”之北麓,拾阶约十几分钟,便可仰见一上凸下缩的“洞”,崖高近百米,下宽约两百平方米,实是干燥的崖居,亦名珠帘洞。内供朱熹、刘子翚、刘甫先哲,故名“三贤祠”,其上山曰“走马楼”,宽广数里,两股清泉常年而下,特别是大雨之季,犹如飞龙倒悬,经山风一吹,便散开相连,俨如一张巨帘,因此得名。其旧时有三家茶厂,以产水仙闻名,清人沈涵有诗云:“润带珠帘洞口云”赞此之茶。

说来,这条茶文化旅游线路,很值得一走。

作者:□黄贤庚
2025-05-15 □黄贤庚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2820.html 1 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enpproperty-->